外汇查询:

出口增长与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3:43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布拉德·塞泽尔

  就过去5年概括而言,人民币兑欧元以及大多数欧洲货币的汇率一路跌跌撞撞。尽管美国内需比欧洲内需增长强劲,但中国对欧洲的出口步伐加快,增速超过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目前,欧盟和欧元区从中国的进口同比扩大了近25%(以欧元计算),而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仅上升了16个百分点。

  许多经济学家,以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都认为汇率并没有对贸易产生影响,至少没有对其他国家同中国之间的贸易产生影响。显而易见,相对价格仅仅在某些时候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自2002年以来,这个世界发生了许多的事情。一是中国加入了WTO;二是世界上绝大部分计算机的最后组装都转移到了中国;三是中国生产力增长超过美国,从而在没有采取任何汇率变动措施的情况下,提升了中国的竞争力;四是中国的工资增长落后于其生产力增长(根据IMF资料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收入占GDP比重有所下降),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竞争力。

  然而,不管是加工贸易还是非加工贸易,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飞速增长显然跟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密切相关。1995-2002年,由于美元的贬值,人民币实际上是增值了。同时,中国出口出现增长,但增长速度并不太快。中国维持着小规模的贸易与经常账户顺差。自2002年以来,人民币出现了实际意义上的贬值。造成人民币贬值的,同样是因为美元。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中国的出口额由2002年的近3200亿美元,增加到今年的约9400亿美元。国际经济研究所(IIE)中国专家拉迪预测,即使

石油价格只跌至每桶60美元,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也将占整个GDP的9%(2500亿美元)。如果油价继续回落,这一比重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央行将这一盈余转变成了对于美元债务的需求,中国对美元债务的购买,将弥补美国五分之一左右的经常账户逆差。

  《经济学家》杂志同时表示:“除非美国人想办法遏制借钱购买进口物品的欲望,并且开始通过生产其他国家需要的商品赚钱,否则,贸易逆差将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一观点,也可以套用到另外一个事实上:除非世界其他国家的央行能遏制向美国出口提供资金的欲望,否则,美国将继续专注于制造其他国家想购买的玩意———各种类型的欠账———国债、美国联邦机构证券或资产支持抵押证券,美国对于这些可是非常在行。

  另外,我要向《经济学家》杂志透露一个小秘密:人民币本周升至7.92,并不是因为外汇交易员有多么重视保尔森的讲话。决定人民币价值的不是外汇交易员,而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最近显示出了更多的灵活性,我为此感到鼓舞。相比之下,《经济学家》杂志就显得“灵活性”不够了。

  一边是人民币/欧元汇率的变动,另一边是中国不断为美国贸易逆差增长买单,这两者乍看没什么瓜葛,但事实上也存在联系渠道。从2002年以来,中国与欧洲的双边贸易顺差出现巨大增长,这对于中国买单能力的提高,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如果你认为全球贸易不平衡确实是个问题(我想《经济学家》杂志通常是这么认为),那么,不管是出现逆差还是顺差的国家,都必须做出调整。调整就意味着改变。用廉价中国商品换取高估的美国国债及联邦机构证券这一交易的获益方,将来调整得并不会很好。对于这一点,我能够理解。汇率的变动并非万灵药,许多其他的调整手段也是必要的。调整过程虽然有些痛苦,但是,不管如何调整,美国的需求增长必须放缓。这表明,美国人的消费增长必须减慢,即便他们的收入仍然保持增长。关于这一点,美国国际经济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原FED成员杜鲁门(Ted Truman)讲述得非常清楚。

  但是,《经济学家》杂志真的认为中国目前的增长模式能不做任何改变地继续下去吗?或者,将调整再推迟几年,那时,中国的贸易顺差以及美国(也有可能欧洲)的贸易逆差继续上升,全球的调整风险就会降低?按照目前的情况看,2006年中国的商品出口将达到9400亿美元。为了保证未来4年25%的增长率,中国的商品出口将必须增至2.3万亿美元左右。中国的出口已经基本与美国持平,它还有能力使出口额两倍于美国吗?

  或许这样的言辞有些激动。不过,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英国多家媒体一致认为中国的出口增长与汇率变化之间没有关系,这一点实在让我不能明白。在我看来,发表类似言论的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出口已经对人民币/欧元汇率预期大幅变化做出了反应。

  有人认为,自2002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一些组装产品向中国的转移,已经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净收益。对于这一论点,我能够理解。但是,有人竟然声称中国贸易对汇率变动不敏感,这不可思议。这些人根本懒得去注意一个事实:中国出口增长率与2002年后人民币的实际贬值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联系。

  英国《金融时报》上周五有文章谈到,英国民众“仍习惯性地对大多数欧洲事务持怀疑态度”。现在,我有一种感觉,英国的财经媒体也同样喜欢猜疑,至少在看待欧元区数据时如此。也许,我应该挖掘一些中国的出口如何对人民币/英镑汇率变化有所反应的数据。(朱若愚 译)

  (作者为IMF访问学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