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城市生活质量排名:看数据还是听口碑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1:5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徐浩然 江苏广电总台高级编辑 热点聚焦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排行榜,根据衣食住行等12项客观指标,首次对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推出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有意思的是,除了12项客观指标之外,还发布了根据网络调查而得出的主观指标。某南方城市虽然在客观指标中排名第五,但是在主观指标中由于“治安感受很差”,排名竟跌落到倒数第三;客观指标排名第一、第二的深圳、东莞,主观指标也只被排到了19位和240位,让人大跌眼镜!与此相反的是,客观排名为137位的桂林,主观感受却名列第七。 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等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之外,出现这样一个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关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统计数据,无疑是件难得的好事。让人民自己来评价自己的生活状况,评价政府的工作成绩,更是一件具有“吃螃蟹”效应的创举。但这些意义并不能替代我们对评价结果的客观分析及冷静思考:在这份由“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共同组成的统计报告里面,为什么主观、客观的评价结果会差别如此巨大?还有,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各占一半的权重,是不是合理?在数字和口碑之间我们有没有必要做一个中庸选择? 我们看到这个统计的主观指标报告采取的是“网络调查”的方式,作为信息时代最低成本的一种调查法,这种调查势必影响调查结果的精准性,其数据来源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值得我们怀疑。首先,网民们的参与人数是极其有限的。据了解,共有五万多网民参加了调查,相对于一个数百上千万人的城市来讲,这些主动参与调查的“网民们”只占了不到人口千分之五的数量,它们是不是有足够的代表性,值得怀疑。我们知道,在同一座城市生活的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感受完全不同,而网民只是其中的一类人群,有的属于小资,有的属于愤青,更有大多数对城市生活质量具有发言权的居民们,可能由于从不上网或很少上网、再或者上网之后没有投票,而被排斥在了意见表达的平台之外。其次,网络这个虚拟环境毕竟不同于色彩纷呈的现实世界,由于不公开的隐蔽性等特点,网民们在网络上的表现往往容易情感冲动,甚至于行为偏激,他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非常可能采取极端化的手法,比如某城市因为房价太高就被网民们给拖了“严重的后腿”,而另一座城市则可能由于社会治安问题而被网民们“一票否决”。再比如,如果恰好有哪个网民刚刚在这座城市被人涮了一把或者丢了个包,这样一个调查平台也许就会成为他泄愤的工具,如果没有网络软件技术的严格把控,这位网民不断重复点击调查选项以强化他的意见主张,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即使这个城市的整体社会治安案件发案率正在下降或改善,也极有可能被网民们戴上一顶“治安很差”的倒霉的黑帽子,如此这般所得出的主观数据的科学性,自然不能不让我们产生怀疑。 一个城市是否有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经济指标等硬指标,更体现在市民的生活质量等软指标上,可是人们的生活质量究竟应该由谁说了算呢?在数字和口碑之间,我们究竟该如何抉择?实际上,统计就像一面镜子,其简单目的是为了指导各个地方政府对症下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去规划、发展、治理好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因此主观指标也好,客观指标也罢,如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该地区的基本生活质量状况,就可能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产生错误影响,也失去了其统计以及发布的意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