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中国企业跨越技术环境壁垒的战略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21:50 《管理学家》

  冯宗宪 丁潞瑶

  我国企业跨越技术-环境壁垒的战略环境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从关税措施、传统非关税措施到技术、环境标准,从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从显性保护到隐性保护,贸易保护方式不断升级演化,以技术和环境标准为最高形式。关税、配额以及其他一些传统贸易壁垒已经被逐步弱化和取代,反倾销和技术-环境壁垒等新方法正在被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采用。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各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技术-环境壁垒将长期存在,新的技术-环境壁垒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保与保健要求的提高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更新。因此技术-环境壁垒将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和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1

  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以维护国家或地区整体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理由,不断采取技术法规、标准、认证、专利等手段,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对中国大批产品形成了技术和环境的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甚至国家经济安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

商务部调查,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出口企业遭受过国外的技术壁垒,有五分之二的出口产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商务部(原对外经贸部)2002年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出口受国外技术壁垒影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170亿美元。2

  因此,企业既要积极同国外不合理提高市场准入技术要求的做法进行交涉,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配合政府在国内产业发展和对外贸易政策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国各行业的企业要高度重视自主研发,在价格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和推行品牌、质量和技术优势。

  外国技术-环境壁垒的存在和跨越困难使我国无法真正、全面地享有加入WTO的贸易利益,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造成这种格局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因是技术-环境壁垒“门槛”日益提高。如在氯霉素残留量的规定上,日本的标准为50ug/kg,美国的标准为4ug/kg~5ug/kg,欧盟则制定了0.1ug/kg~0.3ug/kg的标准,以至于欧盟某些国家自己的产品也达不到这个标准。内因方面,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有专家估计,我国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另外,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再加上技术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使我国出口面临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去考虑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方面,政府应主动出面,构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体系,包括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数据库、积极参与标准制定等。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努力。经济的发展已充分证明,靠廉价劳动力,靠卖原材料,靠仿造,靠为外国品牌“组装”,永远都成不了“大气候”。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各行业迅速发展自有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才能最终突破各种技术壁垒,重新赢得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

  技术-环境壁垒对受限国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从中长期看,如果出口国商品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要求,特别是达到了进口国的一些特殊规定后,进口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信心会大大增强,进口需求会稳步提升。所以我们应对技术壁垒,既要“避害”,也要“趋利”。既要看到国外技术壁垒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要认识到企业只要了解并且超越壁垒,出口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我国企业面临国外技术-环境壁垒的现状是严峻的,针对我国企业在跨越技术-环境壁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企业跨越技术-环境壁垒的战略环境,其次,分析跨越壁垒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从技术转移、积极采用国际认证,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进行产品源头治理、实施清洁生产提出企业跨越技术-环境壁垒的不同的战略措施和方式;最后,做出结论。 当前我国企业跨越技术-环境壁垒存在的问题

  技术-环境壁垒已成为我国出口企业的心腹大患,为何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国外技术-环境壁垒的限制而又难以尽快跨越呢?根据相关分析和调查表明,从我国企业自身的主观以及客观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五点原因。

  第一,技术水平落后。我国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业的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品的技术含量少以及质量落后,据专家估计我国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10~20年,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产品和资本密集型出口占主导地位,而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仍然占次要地位;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出口商品在安全和消费者保护跨越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和法规要求确实存在差距,随着全球质量水平和档次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门槛也随之提高。3

  第二,目前,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国家标准委一项截至2001年年底的调查显示,中国已制订19744项国家标准,其中8621项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占43.7%。而在国际上万个标准中,有50%以上的国际标准我国没有。我国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等同等效的仅占24%。同时,在现有的世界标准中,中国真正转化的标准也不过40%。例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国际标准有4176项,中国国家标准采用了1911项,仅占45.8%。在中国标准化研究所提出的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中,在战略目标一节,研究报告提出:对我国有效的国际标准转化率在2010年前争取超过70%,2020年前争取超过85%。安全、健康、环境和高技术等重点领域以及适用于国际贸易的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逐步实现同步。此外还存在着我国国家标准体系的滞后性,迄今为止,我国共有20000多项行业国家标准,制定时参照了国际先进标准的不到一半,而制定时间超过10年的高达7000多项,基本上属于无法有“作为”的标准,我国有些行业干脆没有国家标准,即使有也是出台以后长期没有修订,如兽药残留标准十几年来每次只是重新印刷装订一下,而国外3~5年就对国家标准进行修订。另外我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企业标准及行业标准,数目多而水平低下,使企业产品出口不畅。4

  第三,相当一批企业认证意识淡薄,认证能力低下,一些企业“无标生产”依然存在,有了标准也不认真执行,对企业标准的实施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有“人治”而非“法治”现象。这一类企业往往看重眼前利益,错误的认为标准化工作的好坏与企业利益无关,片面强调短期经济利益,根本谈不上发展战略以及宏观规划。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国外技术-环境壁垒的重要跳板,但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对此反应迟钝,不积极主动认证,即使在经济效益很好的情况下。许多案例表明,企业愿意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流行趋势,而不是来自于公司内部的经济需求或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第四,当前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主要困难,一是“缺乏国外信息”,二是“缺乏解决方案”。首先据统计,仅2004年一年各国向WTO通报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就达到1649件,涉及上万页外文专业技术文件,而这些只是2004年各国新制定的一部分。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国外对许多产品的市场准入技术要求往往并不是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技术文件中,而是分散在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法规中。因此,企业要全面、完整地了解进口国的技术壁垒情况难度很大。其次,要想达到发达国家市场准入技术要求,必须从出口产品的用料、加工、出口等多个过程和环节加以控制和改进,企业往往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也难以在很短时间内自行研发出全套的良好操作规范。因此,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出口目标国的市场准入技术要求,引导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一项日趋紧迫的重要任务。5

  第五,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提升技术水平和满足保护环境要求的资金等等。技术-环境壁垒的存在或升级来自出口国家更高的技术水平和环境要求,要满足这些措施要求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资金成本投入的,不是免费的午餐。这方面的资金筹集,大企业还有可能,一些中小企业维持现在的生产已不容易,要追加投资,更加困难。这也是出口企业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企业跨越技术-环境壁垒的可选模式 1 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效应,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要跨越国外技术-环境壁垒,必须充分利用国外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由于技术(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可以使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学习,利用溢出发生的部分共享性,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生产率,追赶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我国企业可以通过模仿技术发达、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的技术转移即“追赶”过程,最终提高国际竞争力跨越技术-环境壁垒。

  对于当前先进技术供给能力有限的中国企业,必须仍然重视国外技术的引进,结合本国特征对外国先进技术进行跟踪,不断加大国内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技术溢出和后发效应的协同作用,将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提高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并尽快地从现时的比较劣势向未来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转变。

  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是一个投资决策过程,而跨越技术-环境壁垒是一种跨部门的系统行为,因此必然存在成本和收益的选择。在某种资源的投入决策过程中,产业首先要考虑为适应技术-环境壁垒要求而放弃的传统技术工艺的成本(主要为沉没成本)损失。其次要考虑如何尽快的吸收引进的技术,形成同类产品的低成本优势,发挥其后发效应,从而使先进技术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跨越外部技术-环境壁垒进入国际消费市场,形成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的转变,继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实践中各国对市场规模的限制以及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考虑来看,单纯技术上的超越不能解决所有技术-环境壁垒问题。国际贸易中各国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一个国家出于市场规模的限制和保护国内产业的考虑,即使进口产品已经满足了壁垒的技术要求并交纳进口的检验费用及其他相关的费用以后,东道国也可以通过对检验过程的控制相应地调整进口品的数量和进口速率。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新的技术标准会不断地出现,并被采用于新的技术法规之中。这就对进口产品形成新一轮的控制机制,从而形成新的技术-环境壁垒。因此,单纯的技术上的转移和模仿跨越不可能解决所有技术-环境壁垒对国际贸易的扭曲问题。

  发达国家拥有世界先进的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和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技术-环境壁垒的设置与超越方面总是处于主动与支配地位。如何缩小这种差距,是减少技术-环境壁垒的关键,通过技术转移(表现为技术模仿或者扩散),可以缩小这种差距。技术转移,就我国而言,主要是指技术引进。通过技术引进可以对产品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从而跨越技术-环境壁垒。

  但是从长期的技术进步和国家创新竞争力角度来看,跨越技术-环境壁垒的能力,不但取决于引进国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取决于壁垒设置国的创新能力,以及国内产业的创新能力。技术-环境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包括差异性壁垒和创新性壁垒,前者是利用技术上的差异挖空心思设计出来的,属于战术手段,获得的是对个别产品的保护;后者是利用科技方面的创新,使其在某一领域的技术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获得的是垄断竞争优势。这就提示我们,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与科技部门、质量监督部门携手,注重科技创新,开发我们的核心技术,创建自己的“创新”的技术、产品和由此产生的专利和标准壁垒,超越外国竞争对手,使其无法与我们站在同一竞争平台上竞争。 2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

  国际标准和质量国际认证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各国的认同,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条件和处理国际纠纷的重要基础。目前,世界上约有近300个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制定标准或技术规则。其中最大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ISO、IEC、ITU标准为国际标准。此外,被ISO认可,收入KWIC索引中的其他25个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也视为国际标准。从长远看,推广并使用国际标准和质量认证,是减少国际贸易磨擦,突破技术-环境壁垒,扩大商品出口的根本途径。按照国际惯例,跨越技术-环境壁垒应当积极的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一个国家实施质量认证制度可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而实行国际认证的产品,获得认证后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待遇,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跨越技术-环境壁垒。

  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是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标准很多是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转化而来的,充分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经济技术水平,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因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不仅能让我们跟踪国际标准动态,而且还能使国际标准反映我们的利益和要求。这对于我们突破TBT(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有利的。

  二是积极开展质量国际认证工作。质量认证又称为合格评定。国际认证包括产品品质认证和品质体系认证。产品品质认证包括合格认证和安全认证两种。依据标准中的性能要求进行认证叫做合格认证;依据标准中的安全要求进行认证叫做安全认证。前者是自愿的,后者是强制性的。品质管理体系认证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看,是一国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获得的“通行证”,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国际认证的企业和产品,意味着在国内外有良好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我国现有国家标准20000余项,但其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到50%,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寥寥无几。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尤其如此。除了在汉字编码字符集、VCD和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有少量标准被纳入国际标准外,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提出的标准。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开展国际认证工作,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制定自己的标准,特别是要尽快将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置入标准,以保护我们的民族工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跨越国外的技术-环境壁垒,而且可以提高我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效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性工作。按照WTO的规则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原有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乃至体制也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化。研究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发展动态,跟踪和赶超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水平,已成为新形势下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对外贸易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极为重要。我国应由首先立足于考虑国内标准而转向最大限度地控制国际标准,即将本国的技术法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积极倡导在国际范围内采用,以保护发展本国产品。

  采用国际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为通过认证,需要培训职工,制定相应规则,统一规章制度,申请、评审的活动;为达到国家技术(环境)标准,需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或需要对本国现有技术工艺设备进行改造,这种直接和间接成本是不可忽略的,有时还相当大,对此企业在采用国际标准和质量认证前,应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成本收益评估。

  我国企业要注意不仅要跟踪国际标准及其发展动态,还要注意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发展动态,特别是在本行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某些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时刻注意不断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及时研究、搜集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调整本国产品的质量指标。国外公司标准和行业标准经常修订,一旦有了技术上的新成果,即制定成标准,供生产直接采用,滞后时间短。而且标准对设计、生产、使用中出现的变化,反应迅速及时。因此我国企业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过程中,如果坐等标准正式颁布才开始采用,滞后时间很长。应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密切注意其动向,不失时机地进行跟踪。其方法是直接采用,缩短滞后时间;编制过渡试行标准,跟踪国际标准的变动,包括以国际标准制定过程技术活动的跟踪,而且是全过程的跟踪。重要的是积极主动地吸收他人的先进技术,不断调整我国相关行业产品质量指标,否则仍将落后于人。追踪国外标准这不仅有利于出口,还可尽快认识、利用别人的技术及限制措施,做出自己的应对策略,以发展和保护企业的自身利益。  3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运用筹措的资金,在国外直接开厂设店从事经营,或者投资者在国外购入现有企业相当数量的股份,从而对该企业拥有经营上的控股权。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 Kojima)认为,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相应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和普及,进而就可以把东道国潜在的比较优势挖掘出来;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精力创造和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比较优势,从而使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6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高级形式。一般而言,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也应充分研究和借鉴国内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发挥后发优势,避免重蹈覆辙。

  对外直接投资在技术上往往可起双重作用,即一方面可以到国外去发挥自己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从当地得到先进技术,后者称之为“技术回流”型投资。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多为获取当地先进技术,取得先进技术有几种途径:①同有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合资或开办企业时买进技术先进的设备。②购买有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的股份。③海外企业在经营中采用局部先进设备。④把本国的产品和国外先进零部件结合起来。对于一国和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功能之一,还在于其可以避开或绕过国际贸易中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当然,我国应对国外技术-环境壁垒也应该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鼓励国内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对此,我国企业可以开办独资、合资生产企业的形式,不仅可以在发达国家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紧跟国际消费潮流,而且可以利用当地资金、原材料,节约运输成本等节省多项成本。鼓励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对付新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通过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进口国就地生产、加工,让“销地”变“产地”,既可利用当地技术资源,又可避开针对进口的技术-环境壁垒,尤其是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在这方面,海尔等国内“走出去”战略实施较好的企业集团已经树立了榜样。  4 进行产品源头治理、实施清洁生产

  对于因SPS或环境壁垒而引起的出口限制,企业应该从源头进行治理。近几年国际上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标准层出不穷,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是由国家认证机构进行认定并由政府组织实施;绿色食品实行

商标标志管理是属于企业行为;有机食品是以国际行业标准实行的,属于行业协会机构认证。各自执行的标准体系不同,各自的认证机构也不同。因而,对生产过程的要求和对最终农产品要求的目标也不同。

  为了跨越此类非关税壁垒,我国企业应对绿色壁垒进行客观的认识。绿色贸易壁垒是贸易与环境冲突的产物,它的设置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成本,也就是将环境成本纳入了国际贸易的成本之中。这样,环境产品的外部性内在化,加入了环境成本的产品成本才反映了产品的真实成本,反映了资源与环境的价值,不但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公平竞争,还消除了由环境所造成的贸易障碍,促使国际贸易更趋于生态化。设置合理的、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以使贸易与环境保护更协调发展,并促使环境低标准的国家环保水平的提升不合理的、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则将成为阻止环境低标准国家的产品进入环境高标准国家的市场的贸易保护的措施。我国和许多经济上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样,都处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环境意识较为淡薄、环境治理较为脆弱的阶段。此时,深入认识和明确把握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绿色贸易壁垒的性质、特点、形式及类型,权衡利弊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与国际多边贸易、环境的谈判与协调;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环保法规、环保治理水平的提升,力图消解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负面效应和不利因素。因此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应从源头进行治理,关键是:①实行“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中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准则,同时综合考虑费用准则、性能准则和美学准则;②推行清洁生产。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③实行绿色包装。产品包装要符合国际目标市场的环境标准和包装法规。  

    结论

  面对形形色色的技术-环境壁垒,企业应尽快了解WTO/TBT/SPS协定的游戏规则,尽早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国际贸易中技术-环境壁垒所形成的障碍。企业跨越国外技术-环境壁垒最终是产品顺利出口,占领国际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以上战略措施和方式可以看出,跨越和消除技术-环境壁垒的根本途径是技术领先和技术创新。

  为实现我国企业对技术-环境壁垒的跨越:第一,应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第二,采取国际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跨越技术-环境壁垒。根据国际惯例,跨越技术-环境壁垒,应当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者国外先进标准。将我国的标准制定成国际标准或是将本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是协会标准推向世界各国并为各国所公认,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先声夺人。第三,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融入国际市场的技术标准网络,享受其带来的吸纳效应,实质上避开或绕过国际贸易中的技术-环境壁垒。第四,鉴于各国技术-环境壁垒的非一致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要跨越技术-环境壁垒,打入国际市场并站稳脚跟,在产品研制开发阶段就应该根据不同市场的不同规则,有针对性地导入各国市场准入标准和技术法规,将它作为产品研制开发的重要输入条件,考虑对受绿色贸易壁垒等限制的产品的源头治理,这样才能改变被动的地位,主动地改善产品的技术和环境标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最后,对市场准入标准较低的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产品有较大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并密切跟踪他们市场准入标准的变化,对产品的生产做出调整;而对市场准入标准较高的欧美国家,我们应熟悉其市场准入标准,加大产品加工研制开发的力度,寻求技术-环境壁垒的跨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