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青睐英国模式 不如重建中国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 14:51 南方都市报

  社论批评

  看了昨天本报社论对“英国模式”的描述,我已经不再对明春医改新方案抱以期待了。如果把国际上各种医疗体制归一归大类,中国现行模式已经可以归于“英国模式”了。只是中国现行医疗体制还要加上补贴不公、监管不力两个中国特色。目前还看不出“英国模式”具有纠正中国特色的潜力,反倒是“英国模式”的弊病,比如看病难、财政负担重,我们一样不缺。

  除了英国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外,医疗体制大致还有两种模式:“美国模式”和“台湾模式”。“美国模式”就是全面市场化运作,上面早就定了性,“‘美国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

  目前世界上最受推崇的是“台湾模式”,台湾地区实行半市场化运作。医疗机构绝大部分是私营,由“政府”提供医疗保险。虽说参保自愿,但是参保率高达97%。最难得的是,该体系运行十多年下来,病人满意率高,财政压力又不太大。该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政府替投保病人支付医疗费时,掌握了高于病人、私营机构,又不低于医疗机构的成本信息,得以压缩开支。“台湾模式”的弊病是医院盈利能力弱,影响私人投资意愿,后果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得出来。

  中国不可能全盘照搬某种模式,但是改革应该有个明确的方向。只要明白现行

医疗体制的弊病,不难找到药方子。比如医疗补贴不公的问题,即便短期做不到公平,至少可以像住房改革一样做到补贴公开吧。
公务员
从单位分房改成住房公积金,改暗补为明补,公务员获得了选房的自由,不再是一个单位同事住在同一个大院里。政府没有增加开支,但公务员获得了业余生活的自由,这是房改成功的一面(城市贫民的居住问题没有解决,是不成功的另一面)。医疗保险货币化,同样可以让党政干部获得选择医疗服务的自由,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浪费。同时像住房改革繁荣房地产市场一样,
医疗改革
也应该促进医疗市场的繁荣,解决老百姓就医难的问题。

  中国和英国一样存在医疗机构管制困难的问题,医患矛盾紧张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缓解这种矛盾,不妨部分参照台湾地区,把医患矛盾化为政府和医院之间的交涉。充分利用政府权力优势,弥补政府的惰性劣势。另外再鼓励私人办医院,鼓励慈善机构办医院,允许综合性医院上市融资,政府重点扶持社区医院和带科研性质的专科医院。如此,未来的“中国模式”就可能比台湾地区的模式更受国际推崇。

  余以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