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给市场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 16:13 中国经营报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李学宾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两个月下降,宏观调控似乎初见成效。但是细观市场,泛滥的货币洪水并没有消退的迹象,它们很可能正准备掀起更大的波澜,并仍将主要通过银行信贷途径释放。央行正严阵以待,做着进一步收紧银根的准备,但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中国的经济周期一直与银行的放贷周期高度吻合。一个鲜明的例证是,近年固定资产投资高压不退的情景,正是央行的货币供应量目标几欲失控的写照。投资高涨的背后,固然有政府的利益驱动,银行信贷更是主要的推波助澜者。当资金汹涌而来时,银行试图通过放贷摆脱流动性过剩造成的经营困境本无可厚非。悖论由此形成:贷款的乘数效应无疑将进一步放大流动性危机,循环往复,银行将不可能牵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拉出流动性泥沼。

  随着工行的上市,以及其他股份制银行改造进程的推进,中国的银行业将坐拥历史上最为雄厚的资本金,而他们驾驭资本的方式,除了放贷之外乏善可陈。我们本想依赖金融改革来改变中国企业对银行信贷(间接融资)的依赖,然而尽管

资本市场改革马不停蹄,却依然无法满足
中国经济
快速增长时期的融资节奏。企业的融资饥渴与银行的信贷冲动反而一拍即合,于是银行业在金融市场的地位更加牢不可破。

  鉴于本财年各家银行已经基本完成了贷款任务,新一轮放贷高峰将在明年一季度出现。彼时中国外贸在2006年余下月份所贡献的顺差仍将源源不断地流入银行账户,由此造成货币蓄水池巨大的溢出风险。作为逐利的企业,银行业不可能过多顾忌央行的感受,他们要做的,就是在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之前,切分到最大的市场份额。

  至此我们发现,问题不在于蓄水池(银行体系),而在于蓄水池的进口和出口。流动性过剩既然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命题,那么解决问题的最终出路只能是疏堵并用。

  为了避免过多的流动性涌入银行,我们必须为资本找到更多的出路。不仅应该鼓励投资人进行外汇避险投资,还应该通过设立面向石油、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QDII,使国内投资者分享全球货币泛滥所营造的商品市场大牛市。

  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建设已是当务之急,以中国地域之广阔,区区两个交易所既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也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在成都、武汉、天津等地设立较低层次的区域性市场,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效率。

  一言以蔽之,给市场机会才是给自己机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