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如何化解审计疲劳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 14:51 中国经营报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夏欣 政府部门不应擅扣社会资源 《中国经营报》:9月11日,审计署发布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公布了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多部门违规操作被通报。 “审计风暴”刮了4年,许多被曝光的问题其实还是老生常谈。例如,历年结余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虚列外事经费,挪用科研专用基金,转移财政项目资金,未按规定权限批复基建项目等等。类似情况为何在历年的审计中都会频繁出现? 崔振龙:去年审计发现的违纪问题占所审资金的6%,今年这一比例是0.6%,依然偏高,但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违纪问题频出,政府管理水平低是根本原因。管理水平跟不上,必然导致各种各样漏洞出现。另一个原因是管理控制不严格。目前我国政府的管理水平比企业的管理水平低。我国政府一直在倡导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当企业管理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应该回过头来检讨一下政府管理水平。 夏业良: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各部门决策水平不高、管理不完善造成的。每一个部门,每一层级机构都有其特殊的部门利益,他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如果每个部门、每一个层级都截留一部门社会资源的话,总数加起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审计署连年公布相同类型的违规现象,在我们看来,这是典型的制度改革滞后。长此以往,“审计风暴”变成“审计微风”,最终,产生一种审计疲劳,大家就不把它当回事了,所谓限期改正也只是吓吓人而已。 高培勇:之所以在政府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之所以在政府部门用钱的行为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违规现象,说到底,还是源于我们的预算管理制度不规范。如果不能在预算管理制度上做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彻底变革,眼下这样的审计风暴即便再刮上几十次,问题还会依旧,损失还会照样,恶劣的影响还是不能根除。 “审计风暴”应尽早转化为“预算风暴” 《中国经营报》:从公告看,审计出来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管理不完善,制度有漏洞。比如,央行固定资产购建支出核算违规10.1亿元;财政部隐瞒个别基金收支预算。另一类则是典型的违规违法。比如:北京铁路局违规动用1.64亿元修建别墅式酒店;体育总局挪用2787万元彩票金炒股等。如何看待这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后一种行为,有关部门应该如何处理,从而真正治本? 高培勇:去年我说过,寄希望于“审计风暴”转化为“预算风暴”,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心公共财政的制度建设,把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提高到足够重要的位置。只要财政收支事业立足于公共化的格局,只要我们懂得,公共财政的收入与支出,是要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的,财政收支制度的合规性与有效性才能够步入到公共财政的轨道上来。在这样一种背景条件下,再来进行我们每年历行的审计工作,其效果将会大有不同。 崔振龙:从审计发现的问题看,中央部委出现的多是管理问题,比如,预算该细化的没有细化,该上缴的没有上缴等等。比较而言,中央部委因为道德风险所引起的问题比较少,这与企业审计、金融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中央部委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资金使用效率问题,而不完全是违规。 夏业良: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部门利益和行业利益问题。审计署只是报告违规现象、提出整改建议,没有足够权力要求其同级别的部门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这方面国务院有更大的权力。例如,北京铁路局作为一个行业主管部门,就不能作为一个经营主体赚市场的钱,违规修建酒店。这也说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一些部委还没有真正转换好角色。 对于屡次撞线的部门,国家是否应该考虑由部门领导承担过失责任,被撤职或受相应处分?这样才能真正让老百姓感觉到,政府会很严肃地处理违规行为。 从治标到治本,关键是在于各个环节加强公开化、透明化运作,便于纳税人的监督。从理论上讲,全国人大可以监督预算、决算的执行过程,但是全国人大缺乏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员。全国人大相关委员会应该由更多的专业人士组成,比如,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经济学家,这样可以更有效地监督政策的执行过程,以及预算细节。 如何减少国家总体损失 《中国经营报》:据不完全统计,42个部门仅仅在预算执行中的问题,乱收乱支造成的损失就高达上亿元。应该如何减少国家总体损失? 崔振龙:中国违纪问题究竟达到什么水平,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没有机构做过统计。由于形成原因与类型不同,这个数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总。目前,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课题,试图归纳总结最近二三年来,中国各部委违纪问题的形式与原因,并形成研究报告。 高培勇: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财政收支也要从“办自家之事“,提升到“办众人之事”。因此,评价财政收支的合规性与有效性的标准就不同了,要从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去衡量。现在很多问题,都是在财政收支由非公共化转向公共化过程当中发生的,这是制度变迁中必须要经历的阵痛。在目前条件下,审计风暴最终要落实到制度建设上,按满足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公共性,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为最终目的,来建设、调整我们既有的财政收支政策。 毛寿龙:财政收支表只是很简单的总表,不足以让大家了解其背后存在的真实原因和背景。中央部委做得不好,也应该让大家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全国人大可以提供一个平台,由审计署与违规部门进行答辩。一方面,违规部门有申辩的权力;另一方面,对老百姓给一个详细的解释说明,不能只有李金华一个人的声音。审计要平等,首先是信息平等。 尊重纳税人权益、决策公开透明 《中国经营报》:对比国外政府好的做法与经验,我们有何可借鉴之处? 夏业良:国外政府之所以在执政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漏洞,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决策过程相对透明和公开。纳税人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看政府公文,政府工作人员也很耐心地提供所需资料,真正把纳税人看做是国家的主人。 公开化与透明化可以从基层单位做起,逐步向上递进。虽然中国的传统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的。但是,目前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从下开始,从乡一级最基层政府开始。 高培勇:我们不能把国外财政制度直接照搬过来。中国之所以提出公共财政这样一个新的概念,主要是基于过去非公共化的财政收支格局。要知道今天财政收支格局的历史根源,不能一味地抱怨不合规的问题。 公共财政是相对非公共化财政收支格局与理念而言的,目前,财政收支格局已经改良了很多。比如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制度等等。1998年以前,这些制度都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而现在这些制度正在构建之中。现在所发生的问题,很多是这些制度没有得到正常贯彻的结果。可以想见,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继续向前不断推进,这些问题终有被解决的希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