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助学贷款应该易借易还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11:36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陈永杰 每年这个时候大学贫困生的新闻都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很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会提醒新生,有经济困难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教育部的官员也在媒体上大力宣传助学贷款,央行在8月30日还专门发布有关通知要求各地妥善安排。 但是,为何还是有众多大学生无法如愿获得助学贷款?首先要研究的是助学贷款有多难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上个月说,截至目前全国申请贷款累计总人数395.2万人,银行审批人数240.5万人,约有四成申请者无法获得任何贷款。在上个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调查报告中也有类似的发现,在全国405万贫困大学生中有178万未取得助学贷款,比例是44%。 政府大力推动之下仍有四成多申请者没有获得助学贷款,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商业银行缺乏放贷的诱因。尽管助学贷款制度有国家财政贴息支持,带有半公共性质,但对申请进行审批却基本上由各大银行独立进行。在商言商,银行贷款出去,当然要考虑该借贷人的还款能力,对学生“就业前景”的评估便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笔者所从事的政策研究发现,在助学贷款的实际操作中,银行倾向于贷款予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学生,而冷淡对待来自一般大学,尤其是大专院校和冷门专业的学生。原因不言自明,就还贷能力而言前者强后者弱,借给后者风险相对大。然而相关实证研究指出,很多时候,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富裕家庭,而大专院校和冷门专业的学生却有相当高比例来自农村困难户和城镇低保户。被忽视了的后者才是助学贷款真正要帮助的对象。虽说这种分布不是绝对的,但是却不能不引起重视。这一现象之产生,是因为助学贷款以社会公平为目标,但其实施却通过以商业利润为目标的银行进行。学生和银行都没有错,问题出在制度设计之上。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资本市场失灵”。 助学贷款不好借,更不好还。助学贷款制度要求毕业生在工作后四年内还清贷款,无疑忽视了不同行业悬殊的收入水平。近几年来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一再下跌。假设一个贫困生本科四年每年借五千元,毕业时欠债两万,这意味着工作后平均每年要还五千。但这些贫困生毕业后的月薪可能比较难以承担,扣除房租、伙食和交通外,可能还得供养下岗、有病的父母和组织家庭,年均要还五千显然苛刻。 银行追收贷款也有成本过高的问题。中青报9月9日报道,68名上海毕业生因未按时还款而被上海农行告上法庭。中新社8月16日报道,浙江大学的四名毕业生借贷逾期不还且不知去向,被杭州中行告上了法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闹上法庭的个案,平均涉及金额都不过几千到一万元左右,而整个诉讼程序的花费却是个未知数。在户籍管理不断放宽的今天,毕业生能跨州过省工作,该制度要求银行承担讨回贷款的责任并不实际。有论者据此责备大学生缺乏信用意识,但可能主要原因在于制度本身存在漏洞。 助学贷款“难借”是因为“资本市场失灵”,“难还”是因为还款期限没有考虑贷款者的收入水平和缺乏一个经济上有效率的追收贷款制度。对此,或许中国可以参考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例子,英澳两国的学生贷款制度由公营的学生贷款公司负责发贷,学生的需要是唯一的审核标准,而并非其还款能力。英澳两国还通过税局以附加税率的形式追收贷款,收入过低者可暂免还款,收入达标者则无法逃避。显然,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助学贷款制度,英澳两国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使其真正做到易借易还,促进教育公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