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公共品定价不要变成对百姓承受力的极限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07:39 中国青年报

  康劲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是世界上所有大国中最严重的缺水国家,水价不能充分反映水的使用价值,会在老百姓许可和承受范围之内,通过水价改革还水价一个真实的“面孔”,但水价的提高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新社9月10日)

  政府的水价上调方案要考虑到百姓“许可”和“承受范围之内”,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态度。但是,许多经验告诉我们,所谓百姓“许可”的惟一形式——听证程序现在已经沦为纯粹的“涨价会”,在各种势力的左右下,逢“听”必涨已经让百姓无可奈何。同时,所谓“承受范围之内”,也可能走形变质,甚至演变成了赤裸裸地挑战百姓承受力。

  不妨以北京市的水价为例。北京市在2004年刚刚进行了一次综合水价的调整,然而事过不到一年,在去年夏季又发出了水价上涨的强烈信号并开始着手实施。有关部门在当时也提出要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但是只要盘点一下北京的“水价上涨史”,就会发现,所谓“百姓承受力”,一无客观标准,二无封顶的警戒线。

  从1991 年8 月至2004 年8 月,北京市的自来水价格经历了9次调整,从原来的每吨0.12元上升到了2.8元,再加上污水处理费用,居民每吨用水的实际支出费用为3.7元,上涨了22.33倍,价格居全国之首。过去,提高水价,其理由总是作横向的同类比较,说广东的水价多少钱,上海、西安的水价多少钱,结果,在百姓的反对声中把价格提了上去。后来,北京的水价已经是全国最高了,横向的同类已经没有了“对手”,所以,就要把比较的标准放到国外,北京市的水务官员说:外国城市居民生活水费支出占总支出的3%,而北京居民为1%,故此应该认同“水价还有提升空间”的看法。

  从国内比到国外,从国内最高到向全球最高“看齐”,这不仅说明没有固定的水价对比标准,而且,来自高层的诸如“百姓承受力”这样的原则,落实到某些政府部门和那些仍然政企不分的公共服务企业,就会变成向百姓的承受极限发起挑战。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宗旨是什么?毫无疑问应该是谋求“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即切实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但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将公共福利作为一种独家垄断的商品,在定价上不容商量,步步提升。水价、电价、油价、

房价等都纷纷问鼎“百姓承受力”,最终将整体加重百姓的民生负担,增加生活成本。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