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廉价劳动力无法支撑持续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 01:57 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符合比较优势战略,这是近些年的时髦观点。

  不错,“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现在走上了世界各地的货柜,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应该持续走下去呢?虽然有人说,中国凭借这一优势,经济增长已居世界前列,但这只表现为加工业的大幅度增长,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中国还处于新兴和开拓阶段。

  这些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是,资源消耗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率,而GDP的增长率又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纵观近1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1997年之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就开始低于GDP的增长率。与经济和生产要素需求高速增长相伴随的,是内需的持续不振,近7年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一直在10%左右的低水平上徘徊。也就是说,在中国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并没有带来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居民收入的提高,当然内需就不可能上升,内需不足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互为表里。另外,既然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够,为什么经济又能维持高速的增长呢?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

  

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投资推动和出口拉动。始于1997年,扩张性调控政策的推行,带来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同步走高,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心剂;从2001年到现在,中国的出口繁荣已持续了5年,年均出口增长率达30%,这期间,中国出口增长速度是全球贸易增速的3倍,出口总额几乎占到GDP总额的三分之二,作为一个大国,如此大的外贸依存度令人不安。

  为什么中国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乏人问津,而在国际市场上却所向披靡?原因并不复杂,中国产品具有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来自于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使用和对廉价资源的过度投入。这种低成本的产品国内居民却无福消受,所谓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的背后,是劳动力的低收入,尤其是大量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他们并没有同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必将造成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剧。

  更严重的是,这种以低廉劳动力和低廉生产要素支撑的经济增长,正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内需不足,经济增长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当大量的中国制造产品涌向海外市场时,彼此之间的竞争又迫使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压低生产要素价格,这就形成对资源的争斗和对廉价土地、劳动力的进一步压价。至此,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二元经济的存在,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由此导致内需不足,中国的产品必须向海外市场寻找销售,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则必定在国内寻求压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会进一步压低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的价格,这又会使得农民收入增长放缓,二元经济的转化速度降低……如此构成一个经济运行链。

  结论是,中国经济固然实现了世界上最快的增长,但高速增长是依赖于大量的资源投入才得以实现,而国内居民的福利改进与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所做的贡献是不对称的,这种增长模式在长期内很难持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