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因素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 00:36 中国经营报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孙立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自1992年启动以来,经历了坎坎坷坷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体系中,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所接受的挑战会越来越多。比如,其他地区和国家为了争夺全球有限的金融资源而努力发展的开放性的高端金融服务,会不会削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和效益?上海加快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的步伐是不是就一定会形成一个被众人青睐的国际金融中心?等等。 尽管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很难做出前瞻性的预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坚信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市场的力量所造就的,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建设去避免市场失败的可能性,而不是脱离实际去主观地控制或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的节奏,这样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事实上,所谓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是全球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枢纽。因此,尽管上海面临的挑战有多种多样,但是只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不变,那么,上海唯一需要去努力改善的就是提供全球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服务。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现代金融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费雪就提出了它著名的分离定理,指出了正确反映金融资源配置的价格体系,应该是唯一能够使得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主体自发地去实现社会财富能够达到最大化的那种最优的投资和储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就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先决条件。但是,后来国外大量的经验和理论又证明,费雪的分离定理存在很多严重的缺陷,这就使得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努力目标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首先,金融资源配置就是 “投资”未来,含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有时无法通过费雪所描述的定价机制来完全反映未来的供需关系,于是分担由此带来的各类金融风险就变得十分重要。所以,从风险管理这个意义上讲,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风险分担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就变得至关重要。 其次,仅仅提供上述避险的机制和工具还是无法完全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是投资未来,人们会不断根据自己对未来认识的深入而调整自己过去的投资和储蓄方式,如果这种调整行为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时,那么,国际金融中心也只是徒有虚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挥金融的网络效应,拓展和深化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是减少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比如,人民币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等等都是增加国际金融中心流动性的有效战略。 第三,因为参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各个主体的行为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各尽所能才能得到多赢。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的效率会变得很低和很不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各个经济主体部门适度的透明性也是保障国际金融中心集聚效应的前提条件。因此,每年央行这样的权威机构所作的上海金融稳定报告的公布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四,由于金融资源配置是投资未来的活动,再加上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深入,它的复杂性和有效配置所需要的资源能量越来越超过非专业的消费者个人所能掌控的范畴。近来,在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区和国家中,机构投资者空前活跃既带来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又导致了某些金融市场的危机和迅速衰败,其原因就在于委托代理问题变得十分突出。机构投资者为了个人或局部的利益去牺牲他人和别国的经济稳定,东亚金融危机的案例让我们记忆犹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一套完整的金融合约体系和可以信赖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是保证市场参与者的激励机制不会因为扭曲而破坏国际金融中心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五,人们依赖国际金融中心的最终目的之一,可能是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创造财富提供机会和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金融中心的繁荣,甚至相对而言的资产泡沫也可能会对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带来正向的推动作用。 不管怎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努力目标应该是为最大程度上实现全球金融资源有效配置而努力发挥所需要的六大基本功能:即费雪最早提出的基本的“价格发现功能”,再加上“风险分担、流动性保障、信息生产、公司治理和价值创造”等五大功能。它们之间不是替代关系、独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协调关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