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彭兴庭:九成科研成果无实用价值由何而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07:41 中国青年报

  彭兴庭

  全国政协常委张涛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

  据我所知,“科研成果90%无实际价值”的另一个说法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到10%”。在今年7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认为这是因为“一方面是高校大量的成果无法转化,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发展急需创新科技力量的加入。”同样一个数据,换一个说法,却两样解释。这不禁令人有些迷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科研成果90%无实际价值”?

  追根溯源,这一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前两年部署的一项研究课题。当时,给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和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的制约,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6000项至8000项科技成果,但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这个结论与全国政协常委张涛的“科研成果90%无实际价值”有着天壤之别。

  诸如此类的“谬误”绝不是个别现象。经济学者王则柯曾写过一篇《有趣的“平均数”渲染》,其中提到这么一个例子,某报报道,“北京近六成居民收入低于全市平均线,贫富差距继续拉大”。事实上,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地方低于平均线的居民不在六成以上,即使瑞典、挪威概莫能外。六成或六成以上居民收入低于平均线,这本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规律,怎么在中国,就能得出“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的”的结论呢?由此,王则柯进一步指出,“在论述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时候,慎用文字应该是社会责任心的一个标记”。

  萨缪尔逊在的《经济学》著作中,开宗明义就告诫读者要“警惕文字的暴政”,他说,文字也同样靠不住,因为人们对文字的反应并非不偏不倚。事实上,“科研成果90%无实际价值”言论一发表,就已经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很显然,学术腐败又一次阴差阳错地成了“众矢之的”。避免感情的渲染和煽情,或许,这对以“眼球”为生存之道的媒体来说难以做到,但是,作为政协委员,作为国家建言献策的决策者、专家和学者,却有义务坚持理性、不偏不倚的文字表达态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