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企业利润:一种躁动的自主投资资金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10:3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周炳林 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上,目前解决的办法除了一些行政性调控措施之外,主要着眼于控制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另一种资金来源——企业利润却长期为人忽略。但是,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种“原始策动资金”,企业利润可能扮演着比银行贷款更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近日来自“200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高层论坛”的消息,2006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3516.5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有望突破7000亿。相对于其他经济主体而言,央企利润这样的增长速度已是较慢: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679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私营企业利润同比增长分别达19.4%、32.0%、25.3%、53.8%。从目前的情况看,可能正是这种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策动着银行贷款,一同形成了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格局,而企业利润问题的进入也使得本轮经济过热的治理更加错综复杂。 就企业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营业收入中包含的利润、通过营业收入回收的固定资产折旧、银行贷款。这三种资金在“变化的稳定性”、“运用的自主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回收固定资产折旧的收入虽为企业的自有收入,具备运用的自主性,但资金规模却相对稳定,这部分资金的再投资主要在于保有原来的固定资产规模;银行贷款虽可有较大的变化,但由于不是企业的自有资金,企业运用的自主性较弱,经济过热时期,存在通过一定的调控政策控制这部分资金增长的可能;唯有利润是一种变化较大的企业自主资金,企业利润的较大变化一旦形成,追求进一步增值的天性往往使其躁动异常,从而引起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大波动,同时,企业利润的自主特征也意味着它将是难以控制的。 企业利润不仅难以控制,而且,在很多人看来,可能还是不宜控制的。企业利润是经济效益的一种集中表现,是努力的结果,企业利润越多,经济发展不就越快,国民财富的增长不就越快吗?似乎可谓多多益善。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以上逻辑过程未必成立。而这些情况可能正出现在我国近年的经济运行中。经过1995年5月1日-2004年10月29日长达8.5年的降息周期,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10.98%下降至5.31%,目前虽有回调,但是仍仅为6.13%,低于上述整个降息周期中以持续时间作为权数的加权平均利率7.98%。目前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可能正是通过长期低利率,从居民、社会保障基金等储蓄经济体的合理收益中分割得来,不外乎一种“特殊的转移支付”,如此,则这一部分企业利润恰恰是可以而且应该进行控制的。在经济发生由偏冷到偏热的转变后,这种转移支付更应该掉转方向。而对于整体经济而言,资金收益划入储蓄经济体或投资经济体,可能只是钱放入左口袋或右口袋的问题,总体经济效益并不流失。 世行最新一期的《中国经济季报》将企业利润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一同视为我国本轮过热的重要原因,基于企业利润的自主特性,世行认为本轮过热的治理可能艰难异常。 然而,企业利润的健康调整也不是不可能的,加息就是一种办法。相对于整个8.5年降息周期的加权平均利率,现行利率水平仍处于低位运行状态,正可通过继续加息,使资金收益更多的向居民、社会保障基金等储蓄经济体倾斜,降低企业利润进而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增长速度,最后达成经济的相对和谐发展。而根据近年来企业贷款规模的简单测算,利率每下降或上调10个基点,这种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年均100-130亿元之间,利率的调整的影响是实实在在而且显著的,所谓投资对利率不敏感可能只是意味利率调整的力度还不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