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透视电力收入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08:06 《新青年·权衡》杂志

  电力系统的国家垄断地位,不但涉及正义原则问题,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

  □ 江小鱼 独立学者

  近日,针对电力部门的收入问题,报刊和网络上都闹得纷纷扬扬,不可开交。人群中流传着各式各样的传言,如“一电厂抄表工每天抄表4次,领取10万年薪”;“一个司局级干部年薪50多万,普通职工年薪都在10万左右”;“电力系统收入普遍是当地平均收入的5倍”⋯⋯传言之下,舆论汹涌,有普通百姓对其何以能得到高收入的质疑甚至讨伐,也有所谓系统局内人的辩解,说还有收入更高的,如烟草、电信等行业,为什么就单单针对我们?

  传言不一定可信,因为传言在传播中会得到扭曲、修改、放大,以更加适合体现传播者的个人意愿。但是,在这些传言中体现的一个判断,就是类似电力部门这样的垄断企业薪酬过高,是基本可信的,是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判断。这个判断来自人们的经验积累,不需要很高的智慧,单从社会上多少人渴望进入该系统就可以知道个大概。

  电力系统的高收入,对应的却是电力行业整体的低利润甚至亏损。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电力行业2005年运行分析及2006年趋势预测》统计,2005年电力全行业亏损企业1280户,亏损额127亿元。电力企业员工薪酬过高、电力行业整体的亏损或低利润状态,再加之电价不断攀升,普通人的不满情绪也就由此而生。

  高收入原因探究

  电力系统高收入的背后,体现出的是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众所周知,中国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看其发电量。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改革的二十多年,中国发电量增加了十倍左右,考虑到这期间由于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带来的效率上的提高,经济增长是远不止十倍的。

  中国经济改革之前和甫开始阶段,放眼所及都是国企,普通职工的收入差别很小。加上电力系统岗位特性,建设电网要上山过林,搞维护要受噪音、辐射的污染,属于名副其实的脏活累活,并没多大

竞争力。后来,经济迅速发展,电力短缺。为适应形势需要,调动职工积极性,电力系统酝酿打破大锅饭机制,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重要一点就是收入和效益挂钩。同时也进行了经济责任制的改革,实行利润包干,并且企业有自主权去定福利,发放奖金。

  另外,电力系统本身也有其他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内部股权分红。比如办宾馆、搞餐饮业,最重要的还是直接投资一些电力设备生产厂和发电厂,员工入股可以分股息。

  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这都使得他们的收益增长非常可观,分红也自然水涨船高。这些分配制度上的改革,无疑是使得员工收入来了个大翻身,电力系统的职位自然也成了香饽饽。

  应该注意到的是,电力一直是在国家的保护伞之下发育成长的,系统外的资金进入举步维艰。虽然2002年底国家电力公司开始进行资产重组和企业改组,组建包括华能集团、国电集团等5大发电集团公司和2个电网公司、4个辅业公司,然而,这基本上仅仅是按照地区进行分猪肉式的分配改革,外资、私资还是被严格限制进入。

  显而易见,电力系统内部薪酬制度的改革,只是为了取得垄断租值的最大化。最大化的另外一个办法是通过把一些电力基建的工作外判,减少系统正式员工的数量。有资料指出,电力系统内部,薪酬方面存在很大区别,有全民身份、集体身份和临时工身份的收入差别,有供电、发电、建电的收入差别。通过把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外判,承包给其他单位,或者以临时工身份聘请民工,减低成本。媒体指出,很多地区电力部门,负责电建的底层民工,月收入仅500元左右,不包福利。显然,这些民工是没有享受到电力系统内部高收入的,他们的收入仅仅是在竞争市场下的租值所得。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电力系统本身内部员工人数减少,垄断租值不用和底层的大部分工人分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电力基本处于短缺状态,加上电力系统的垄断地位,电价节节攀升。如此之下的员工收入,焉能不高?

  限薪容易,限收入难

  针对民众对电力部门薪酬过高的质疑,相关部门的反应是推出限薪措施。比如说有地方电力系统,为舒缓舆论压力,计划限定2006年收入不能超过上一年。但是,应该知道,在现有约束条件之下,限薪是非常困难的。约束人的行为,是要靠制度,需要智慧。请问应该如何规定他们之中每一个职员要领多少薪金呢?是强制他们不能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多少倍,还是要举行听证会什么的,让一群人通过开会商量来给他们定收入?

  收入不是简单的工资单上的一串数字。费雪的理论告诉我们,收入最终是体现在人的享受上的。发的工资是收入,是因为用它可以买到物质商品,可以满足人的各种欲望需求。限定他们工资单上的收入,他们可以直接发商品,可以系统内部免费用电,可以打着开会的幌子参加豪华团旅游,甚至可以把衣食住行全包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监督去审查么?那好,他们可以在表面薪金固定情况下,通过减少工作量来达到增加收入的同样目的。可以上班看报纸、织毛衣,可以干私活,这种情景我们不应感到陌生。当然,你可以说,这些都可以限制他们,是没错,但是需要知道,执行一个这样的制度,需要高不可攀的交易费用。

  从另一角度来看,“电力系统收入是否过高”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香港的打工皇帝,年薪过千万,对一般人来说是那样的高不可攀。他们的高收入,是竞争所得,是他们才能的租值。但类似电力这样国家实行保护措施的系统,外部资金进入存在过高壁垒,系统之外的我们,又从何判断,到底应该给他们每一个人多少薪酬?

  路在何方

  上面的分析可知,电力系统在国家政策保护之下实施排它性经营,行业之内通过竞争降低成本的机会被削弱,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电力需求的增长,导致垄断租值的不断增加,这是问题的根本。对他们收入本身的争论是无意义的,可以休矣。因为不但电价应该由市场去发现,个人的不同才能、天赋,也是决定了他的收入的差异。但是,这也需要自由市场的前提。靠国家政策垄断经营的企业,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系统内部也会纵容靠级别、关系分配的模式,会影响其效率。

  而在这场关于高收入的争论中,唯一有价值的是我们能够通过辩论得知问题根本所在。当年英国进行私有化改革,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英国经济最大的两个问题是垄断的国有化企业和垄断的工会”,并且言而有行,进行了一系列国有行业的私有化改革,石油、港口、机场、电讯、煤炭、供水,概不能免。最后到电力,引进外资,大幅度降低准入壁垒,实行发电、输电和供电业务分营,造成互相竞争的局面。改革的结果,是电力不再供不应求,不再需要国家巨额补贴,而服务质量也明显改善,电价大幅下滑。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国家保护之下的垄断企业,一般打着高尚的旗号,说这关系到国计民生,不能市场化。然而,英国的经验、我们自己的经历、基本的经济学逻辑分析都告知我们,保护之下的企业,于民无利,于国无益。笔者所在的这个珠三角城市,一般中小企业,每星期有两天被强制拉电,而这也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电价不能市场化、电力系统的国家垄断地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对电力需求也是持续增加,倘若没有相应的制度改革,不但涉及正义原则问题,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