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水”熬成“珠”——池莉散文读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 15:03 经济观察报

  好像是几年前吧,池莉在“汉正街”演出“生活秀”,那从小说里发散出的浓郁的市井味、烟火气,被随后跟进的电影、电视剧一再煮沸蒸腾,至今还存留在街头巷尾的武汉鸭脖子招牌店里。

  池莉的写作一开始就以“俗”为其特征并以“俗”取胜,在众多的当代小说家中亮出了自己的徽号,然后家长里短的小市民的喜忧、追求、折腾就一幕幕展现在她的小说中。从《烦恼人生》、《永远有多远》到《生活秀》,池莉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植根于小市民生活的人生范式。

  读池莉的小说,你会觉得她是如此贴近她笔下人物,如此了解他们的习性、洞悉他们的灵魂,以至于在她的小说人物群中蓦然回首恍然看见作家混迹其中的身影。的确,写作中的池莉从来没有高蹈的姿态,她并不高于她的人物——这一点不知是缺点还是特点,不知是作家难以提升自己还是有意为之的大智若愚。但不论哪一种情形,其结果是:一、形成了一种池莉式的写作范式:原生态的,有人称之为新写实主义;二、形成了池莉小说的世俗气质。你可以不喜欢池莉的人物,但他们鲜活地存在着,一如在生活中那般原汁原味。你可以像不喜欢某一种香水味儿那样天生不喜欢池莉小说的世俗气质,但那是你的个人偏好,丝毫不影响池莉作为一名成功小说家的存在价值。

  想来作家的气质也真是千人千面。单以女作家为例,冰心肯定是与池莉分属两极,从她还是燕京大学女生时起,直到她德高望重的晚年,冰心的写作从来都是天使的姿态,远离人间烟火气而宣谕着爱的哲学;丁玲是女性先驱,一生执着于探索女性在历史特别是男性书写的历史中的命运,她的革命的、先锋的姿态注定不屑于池莉式的世俗琐碎;张爱玲一向喜欢标榜自己的“俗”,她的小说是借了俗世男女的平凡故事点她的沉香炉,那贵族式的悲悯从来是超凡脱俗的;倒是张爱玲的好友——苏青, 她的小说与散文都像是在“俗”中打着滚儿,与池莉颇为相像,但这位苏青有一股“我是俗人我怕谁”的精气神儿,她俗得理直气壮,俗得自信,她的俗仿佛可以立身安命,全然不似池莉的“俗”,总有一种不自信的栖惶、一种需要向着“雅”飞升的迫切。而这“雅”也不过是小市镇赶时髦。

  作为个人爱好读小说,坦白地说,池莉从不合我的口味;但是作为职业阅读,我还是一直关注着池莉这一“格”的创作还能走多远。在这个《狼图腾》、《达芬奇密码》、《无极》、余秋雨等等醒目的代表性符码标示出的热闹的文化大卖场上,一个中年妇女的生活感悟与低语多么微不足道——小说家池莉的新作是一本名为《熬至滴水成珠》的散文集。

  这本散文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中规中矩,没甚亮眼之处,无非是一个已近“知天命”人生阶段的人与生活的一再妥协、达成和解以致形成共谋的记录。看开了,释然了,感恩了——这对于曾经写作了那么多充满欲望、折腾、较劲的小说的池莉而言,也算不容易了。在散文里无须再虚构,池莉以自己的真实生活直接面对读者,思索着生命、疾病、家人、自尊、爱情、亲情、名利等等生活中的重与轻,并与读者分享她的结论。应该说,她的探讨是严肃而有诚意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她的起点在俗世,这和她的小说一脉相承,没有无病呻吟地拿散文玩花活儿;只是结论不外乎一代又一代人重复不休的那些老生常谈。

  我倒是愿意将这本散文看成小说家池莉的人生转折变化期的注脚,或者干脆将其看作池莉小说中那些人物的结局。达观,对于池莉本人当然是有宜身心健康,但是对于小说家池莉,那却意味着她与生活对峙的张力——松弛了。从此,她不会再写以往那种小说了吧?

  仿佛是目睹了战败、溃退甚至变节,不知为何,我在这种转变中领略了莫名的惨伤。是水是珠都不重要,“熬”吧。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