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宏观调控考验中央权威衡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 11:09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王晶报道

  印度的经济学家曾说过,中国经济能够比印度发展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政府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并且具有足够政府权威。中央与地方的协调一致是保证政府政策得到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但在个别问题局部地区,也存在一些不太协调的地方。许多人称之为博弈,但这种博弈的一切目的都在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博弈并非对立

  记者通过这次采访发现,虽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存在个别博弈的因素,但这种博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立”的关系。事实上,有必要客观看待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要适度保护地方政府在当前宏观调控及今后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要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相互协调。

  问题在于,当地方政府拥有了自己的利益谈判力之后,中央和国务院怎样完成

宏观调控的责任?进一步说,中央和地方应该是怎样处理这种新型关系?一个合理的界限在哪里?

  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微观领域内获得较大的配置资源的权力,于是地方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而地方政府经济和财政权力的增加、经济自主空间的扩展,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责任的加重,又进一步创造了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机制。

  在追求利润的激励下,各地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推进改革。但分利化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地方与中央的博弈能力。地方政府有实现独立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且独立化程度越高,权威扩散的可能性就越大,其直接后果便是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在这种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中央的政策一些地方不一定执行,或在执行中大打折扣。一些地方与企业联手,对中央的三令五申置若罔闻。因此,人们看到的是,中央政府一直要求抑制投资过热,而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额却大幅增长。

  利益并非效益

  在地方与中央的博弈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权力扩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被削弱。中央放权后,削弱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本地媒体没有对本地政府的监督力量,不能异地批评,传媒实际上失去了对政府的监督功能。一些地方自主的权力扩大,财权、物权、人权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对中央的政策,有利的执行,没利的阳奉阴违。面对来自社会的监督力量,有些地方政府往往还打着要求构建

和谐社会、建立法治的旗号,实施控制。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反对中央媒体的异地监督报道,认为异地监督报道成为地方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出现了面对舆论监督群众叫好、领导阻挠的怪现象。媒体的舆论监督符合事实,又“反映了群众的呼声”;但是“某些领导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公然指责报纸。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