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魏稳虎:假三峡彰显地方政府错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 10:58 中国产经新闻

  老虎看产经

  撰稿/本报评论员 魏稳虎

  停业4年之后,湖北宜昌“三峡集锦”(也称“假三峡”)不得不拆除。新华社的报道说,“假三峡”拆了,4000万元政府投资付之东流,宜昌上下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决策失误,教训深刻。报道提出质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或部门声称对这个“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吸取教训。

  由于投资失误,4000万血汗钱就这样被打了水漂。面对令人发指的恶果,相关人员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这一点不容置疑。

  然而,问题的焦点并非仅限于此。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假三峡”是由湖北宜昌县政府(现宜昌市夷陵区政府)与宜昌市旅游局合股兴建的,也就是说,地方政府部门是这一竞争领域的投资主体。笔者由此认为,“假三峡”反映出的不仅是机制问题,更是体制问题。

  地方政府充当竞争领域投资主体这一体制性弊端,决定了“假三峡”难逃失败的厄运。笔者的这一结论并不武断。从理论上讲,由于投资的低效率,因此,政府部门不应成为竞争领域的投资主体。按经济学分析,四方面因素决定了政府投资的低效率。其一,政府投资所用资本产权不明确,政府不必为其将来收益和损失负责;其二,与企业相比,政府对于市场信息的接收相对迟缓;其三,政府并不具备投资所必须的各种知识;其四,政府的决策程序难以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正是因为以上“先天不足”,政府作为竞争领域的投资主体,成功率十分低下。具体到“假三峡”,一个花费4000万元巨资的项目竟然被白白搁置了4年之久,其效率之低可见一斑。市场竞争讲求的是效率,谋求的是利益。可以想见,即便有明确而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低效率的投资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因此,“假三峡”失败的真正根源不是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不完善,而是政府角色的错位。

  令人沉思的是,既然在竞争领域,政府投资难以获取应有的收益,为什么地方政府仍然乐此不疲?我想主要是不合乎

科学发展观的片面政绩观在作怪。一是在“GDP情结”左右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迅速扩大GDP数字,难免产生投资冲动;二是形式主义指挥棒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营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惜将百姓的血汗钱作为其捞取政治资本的筹码。可以说,地方政府角色错位,不仅是一个个“假三峡”的始作俑者,也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一大罪魁祸首。

  斩草必须除根。对于“假三峡”现象,罢几个人的官、治几个人的罪,只是治标之策,治本之道还在于纠正体制性弊端。从目前来看,必须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体制上防止地方政府充当竞争领域投资主体的行为,让地方政府真正“回归本色”。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十一五”规划明确将“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置于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假三峡”的失败只是一个个案。我们在心痛、气愤之余,必须深刻反思酿就这一恶果的体制根源,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才是“假三峡”带给我们的“警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