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辜胜阻: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有效途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 07:35 人民网—人民日报

  辜胜阻 林 恩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顺利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突出特点

  目前,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他们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流向和分布失衡。我国农民工流出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流入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据调查,2004年,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为7889万,占农民工总量的66.7%。在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中,流入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7个省市的达80%以上,到大中城市务工的超过60%。

  自发性大,分散性高,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工在城市里相对比较封闭,生活空间有限。有关调查表明,近90%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或帮带等方式实现流动就业的,其中诸如“老乡会”一类的组织在农民工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没有专门维护其权益的正式组织,农民工在关系自己权益的谈判、交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就业不稳定。由于缺乏组织引导,加之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的制约,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许多人在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劳动力资源配置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城市的社会地位边缘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进城农民有明显的“边缘人”特征——生活在城市,“根”却在乡村;在职业上是城市劳动者,在户籍和身份上却是农民;社会对农民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农民工对城市难以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过客”心态较重。

  经济贡献与利益分享不对称。一方面,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农民工的就业权、受教育权和受救助权得不到充分保护和实现,很少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住房、医疗卫生服务、职业教育服务、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另一方面,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很不健全,只能把家乡的土地作为最后的依靠。这实际上使农村最终承担了农民工的培训成本和养老成本,造成了农民工劳动与所得、经济贡献与利益分享的不对称。

  向农村回流的趋势显现。一部分农民工通过打工实践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术、增强了本领、积累了资本,他们或者作为创业者扎根城市,或者成为“精英农民”返回农村。据2004年全国第六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在城镇私营企业主的原来职业分布中,进城农民约占1/5。还有一部分农民工,由于打工收入长期偏低,又回到了农村。

  正在实现代际转换。年龄介于18—30岁之间的新一代农民工正在成长壮大。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一代农民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他们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城市,大多没有务农经历,也难以适应农村生活,其流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和现代生活转变;他们素质相对较高,思想观念已经远离土地和农业生产,更贴近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对城市表现出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他们在城镇的待遇并没有得到提高,也较难进入城镇正式就业岗位序列,因而对获得社会尊重、平等和承认有着更多的期盼。

  解决途径

  解决农民工问题,一方面,应通过优化城镇结构、加强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另一方面,应通过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给予农民工公平的待遇,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大力发展县城和县域经济,缓解农民工流向和分布失衡问题。针对农民工高度集中于大城市的问题,应通过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既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又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分流途径。中小城市和城镇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容量大,能够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渠道。同时,由于取得中小城市和城镇户口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通过推进户籍管理以及配套制度改革,吸引农民工向中小城市和城镇分流,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度密集的矛盾。

  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引导农民工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其就业稳定性。一是区分具体情况,将农民工纳入不同的组织中去,特别是用工单位应建立“谁用工、谁负责”的责任管理制度。二是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强化劳动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劳动关系上坚持一视同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划、调控、立法、监管,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逐步实现规范、有序。

  坚持公平待遇原则,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改变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清理和废止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和限制政策,让农民工分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调整财政公共支出结构,保障必要的公共服务供给,使农民工真正在城市有归属感。当前,应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工解决子女入学、医疗卫生、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农民工人力资源,培育新型农民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提高农民工素质,培育新型产业工人。为此,应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企业应摒弃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

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重视依靠不断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民工自身也要重视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

  关注第二代农民工,发挥农民企业家以及回流农村的农民工的作用。各级政府应为回流农民工和逐渐融入城市的农民企业家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并给予政策支持,让他们的创业才能有用武之地。社会各界应深入研究和把握第二代农民工的特点,真正在心理上接纳他们,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才能,在为其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准就业的合理定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