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印度急着要跟中国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14:25 环球时报

  譚 中

  几天前,印度计划要仿照青藏铁路,修一条“喜马拉雅铁路”,使克什米尔能与印度内地相通。一时间,国际舆论又开始讨论“中印竞争”的话题。这几年印度一直有“跟进中国”的趋势,比如,印度的载人航天、登月计划已进入日程;德里、孟买、金奈、加尔各答之间也要像中国那样建成大城市间高速公路网;“让孟买赶超上海”的蓝图也在启动。这些都表明印度急于要跟中国比。

  印度传统不鼓励“争”

  不过,传统上印度并非如此。印度文明的传统是与人无争、逆来顺受。所谓“求同存异”,中国人更重视“求同”,有时甚至容不得异己,印度人更强调“存异”,很难众志成城,大国沙文主义更难以滋长。印度历史上多半是被外族侵略,印度人当“顺民”。在精神状态上,印度人没有西方人那种“天之骄子”的蛮横。这点虽和中国人差不多,但没有中国人那么浓厚的民族感。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从小受英国教育,他任总理期间,和英美元首平起平坐。早在1939年,他就认为:“今天世界上令人敬畏的两大强国是俄国和美国……将来世界的强国是印度和中国。”印度文明程度高、人才济济、和西方精英同在一个平台上,又是人口超级大国,自然会有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有声有色的主角的雄心壮志。从历史上看,印度虽然自我感觉比中国优越,但却并没想通过打击中国来抬高自己。老子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似乎变成了尼赫鲁外交战略的指南。

  为何要和中国比

  然而,现在的印度对中国却有特殊的情结。在印度人看来,印度地处东西交通要道,从古到今外来的人物和思潮络绎不绝,相比之下,中国就显得有些封闭。英国殖民者把印度称为“王冠上的钻石”,连英王王冠上的钻石也来源于印度。孙中山在1917年《中国存亡问题》文中反复强调如果没有印度,“大英帝国不过世界之三等国”而已。一个多世纪来,印度知识精英既接受西方影响,也对西方做出贡献。人们说,印度拔尖人才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印度讲演时公开表示,印度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博士的英文比他好得多。印度是亚洲工业化最早的国家,1949年之前,印度经济处处都超过中国,可是半个多世纪来,中国在各方面都飞跃进步而把印度抛在后头,这对印度人的自尊心当然有很大打击。如今,暗暗想和中国较劲,自然是情理之中。

  再则,印度的这种心态也与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经验有关。早在1940年,印度就有原子能研究,但尼赫鲁反对制造核武器。1972年,美国第七舰队驶进印度洋,当时任印总理的英迪拉是尼赫鲁的女儿,她一边和苏联签订同盟条约,一边决定搞“两弹一星”。印度要像中国那样不受人欺侮,最终1974年印度第一次核爆试验成功,1998年又搞了第二次核爆。前几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写信给美国总统克林顿说,印度旁边有核邻国(没指名中国),因此不得不成为核国家。其实,印度并不是要和中国军备竞赛,只是对西方表示不满:中国不信邪、顶着西方压力搞核武器就受尊重,印度逆来顺受、不搞核武器就成世界二等公民。著名印度战略专家苏伯经常这么抱怨。

  第三,印度对中国极端关心和中国对印度关心不够形成鲜明对比,印度急于要跟中国比,中国对印度却不够关心。在中印两条不同的发展路线上,印度要证明自己能取胜。印度发展采取的是温和的“民主”路线,中国则是西方人称的“权力集中”制的路线。差不多所有比较中印发展经验的学者,都离不开这两条路线的课题——有人认为民主拖印度后腿,有人认为民主政治优越性最终会使印度赶超中国。

  1950年3月17日,尼赫鲁给各邦首席部长的信中说:“尊敬的国会议员

莫克济建议我们学习中国……也许,中国政府比我们效率更高,我们当然应该在这方面向他们学习。”莫克济是印度共产党领袖。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共产党及其左派联盟在政治生活中一直赞扬中国,使非共产党执政当局不得不“紧跟”中国发展,印度国大党政府1991年起实行中国式的“改革开放”就是典型例子。可见,印度内部政治斗争也把印中“比较”闹得沸沸扬扬。

  印度舆论比中国敏感

  近年来,印度统治精英“朝东看”,想通过东盟的跳板与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建立起发展伙伴关系来,目的就是通过与中国的频繁接触,认清自我,以判断全局。现在,印度舆论常说,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而印度正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两国发展的未来谁是胜者,就看谁转型更快。

  除此之外,印度人还看到了中印比较的另一面。在当前的全球化中,各大跨国公司把工业品的制造转移到了劳工大军低廉的中国,把制造过程需要的调研、设计等程序转移到了软件大军低廉的印度。比如,摩托罗拉就把组装生产线设在中国,却把40%的新产品软件开发设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如果美国大公司把两国发展当作自己的机遇,加大投资,在全球范围内与对手展开竞争,那么,对两国自然是福。一旦大公司们把中印两国崛起视为威胁,就会像19世纪欧洲列强视美国崛起一样,加以抵制,那对两国则必然是祸。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印度学者也开始提倡“中印联合论”,认为两国同为东方文明古国,不必“自相残杀”,而应“紧密联合”,与西方开展竞争。尼赫鲁的崇仰者、印度

商务部长兰密施更是发明了一个新的英文字“CHINDIA(中印)”。这样的讨论,印度媒体中常见,中国媒体相对之下却缺少敏感性。▲

  (作者是印度的华人学者,现旅居美国芝加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