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加息慢半拍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02:11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徐思佳 实习生 代秀华

  自人民币出其不意的宣布升值后,央行似乎就习惯于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常常在周五发布重大消息,让市场猝不及防。

  8月19日这次的加息是在4月28日宣布加息后,再一次小幅收紧银根。而最近半年内,央行已经连续四次实施紧缩政策,从4月28日提高贷款利率,7月5日和8月15日两次分别上调准备金率,到此次的同时提高存贷款利率,以及8月2日,央行公开市场2004年5月以来首次动用数量招标。

  今年4月,宏观经济刚出现过热苗头之际,央行于4月28日提高了贷款利率。之后,

中国经济仍处于高位运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央行会继续通过利率手段来进行调控时,央行却动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在实施效果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央行才再次采用了加息手段。

  至此,有评论指出,央行为何总是慢了半拍。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室主任易宪容认为,央行早些时候,以为用行政性的方式收缩金融市场过多的流动性,是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国际贸易顺差超常增长及能源消耗过高所表现出来的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归根结底是银行利率过低造成的。因此,直截了当的采用加息,才是化解目前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的快速扩张关键所在。

  易宪容指出,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国际贸易关系如此紧密的今天,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央行都是在通过利率变化的方式来调整本国的经济,让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的利率处于一个上升的通道,但央行却偏偏喜欢行政的工具,这或许正是这几年来国内宏观调控一而再、再而三的原因所在。

  易宪容认为,如果央行不能够真正利用好银行利息这一工具,那么国内宏观调控要达到什么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政府的利率管制下,不仅完全扭曲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也造成了国内许多经济关系的错位与扭曲。在低利率政策下,整个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一定是低效率。因为,资金的价格越低,使用的效率一定会低,当利息为零时,资本的回报率也是零。在这种情况下,看上去是能够刺激经济,但实际上牺牲了整个金融市场及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率。

  对于此次加息,多数学者认为属“适量微调”性质,对投资可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固定资产投资几乎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相对而言,对市场心理的影响更大。

  那么央行是否会继续加息呢?一时间,这个话题成为热议的焦点。

  国家发改委宏观战略研究院宏观室主任王小广认为,这次加息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有利于抑制长期贷款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如果投资继续过热,央行将继续小步加息。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则表示,本次央行加息意味着第二轮加息周期已经到来。但具体什么时候要看宏观调控的效果,还要进一步观察。

  国际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日前更是发表研究报告称,今年年底之前中国将再加息一次,明年底之前再加息三至四次,每次的幅度为0.27个百分点,累计幅度为1.08至1.35个百分点,整个加息周期将历时两年。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指出,今年加息可以告一段落,除非经济出现特殊状况。他认为,加息并非国家宏观调控的惟一手段。并表示不赞成大摩连续加息四五次的“猛药”,因为中国宏观调控的局面比较复杂,难以用他国的经验和教科书上的理论来作判断。

  不过,也有声音表示央行加息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央行此次升息,尤其是存款利率的同步上调,不仅会使债券市场和股市受到重挫,而且将导致央行下一步公开市场操作成本的上升,最重要的是,境外热钱将会变本加厉地嗜腥而来。

  它指出,中国的加息和其他中国银行的加息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他中央银行的加息,都在通过公开市场直接回收流动性,以通过市场促进利率的上升,这种加息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而目前中国的加息,却对市场的资金供给者没有任何的改变,只是通过行政手段增加借款者的成本,而这种成本,则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低成本资金来降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