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医疗资源再度集中:广州医疗体制改革之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 01:45 财经时报

  陆志明

  打破既成的中心医院垄断卫生资源的局面,将目前中心医院趋于饱和的医疗资源分解到各大社区医疗机构,这才可以破解当前公共医疗体系的困境

  再造公共医疗体系,解构中心医院资源集中问题早已是社会各界对如何革除现有医疗体制弊政的既成建议。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建言似乎并未被广泛采纳。据国内媒体报道:近期广州市越秀区与三甲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签订协议,创建90余年的东山人民医院被中山一院接收,与此同时,越秀区下属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点也被其接收。

  东山医院与中山一院,前者为越秀区地方政府主管;后者是国家

卫生部主管。两者的社会分工同样迥异,前者立足于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社会基本医疗服务的实施,属于地方政府的职责范畴;后者则提供更为高级的医疗服务;同时为国家进行深入的医疗研究和创新工作。

  旧有的

医疗体制弊端就在于将两者合二为一,模糊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医疗保障职能分工。在市场化之际,又将医疗体制的商业化职能与社会化职能混淆,最终造成目前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社会公共医疗水平出现滑坡的现象。

  从目前来看,这一系列问题的外部表象即为中心医院占据了过多的医疗资源,医疗机构出现类似“垄断化”经营的局面。

  那么此次中山一院并购越秀区社区医疗服务点是否属于中央与地方医疗职能分工不清;社会与商业医疗体制混为一谈;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范畴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合并过程中如何处理社区医疗保障体系与中心医院的商业运作体系的关系。急于给出定论恐怕为时尚早,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中山一院接收社区医院的目的是为了扩张经营,获取更多的医疗资源;而越秀区积极促成合并是为了降低医疗公共支出,把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障职能重新扔回社会的话,那么无疑是与目前国家既定的

医疗改革道路南辕北辙的。

  当然,除了基本的改革思路之外,我们同样关心具体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实践。毕竟只有解决了具体的现实问题,才能沿着改革的思路将再造社会公共医疗体系进行到底。越秀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点,甚至包括其辖下的东山医院在运营过程中的确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由于医疗设备和人才的匮乏、“大医院更有保障”的社会观念,社区医院一直处于低负荷运营状态。与此同时,周围的大医院却一直人满为患。

  这一问题反映的是在原有医疗体制作用下,中心医院已经聚集了过多的医疗资源,而周边的社区医疗体系却一直不能得到充分的资源供给(包括人才和资金技术等)。缺乏资源的恶性循环导致社会大众对其产生不信任感;而中心医院的聚合效应开始产生作用,在不断扩大自身的同时不断吸收周围的资源,这在经济学中称为“垄断集聚效应”。

  垄断带来的效率和消费者效益损失是尽人皆知的。那么如何破解这一谜局呢?关键还在于打破既成的中心医院卫生资源垄断局面,而非进一步的强化其资源集中能力。具体的实践操作在于将目前中心医院趋于饱和的医疗资源分解到各大社区医疗机构,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设备等等。

  事实上,即便是在国外,医学院的毕业生也必须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服务多年才有可能升任中心医院的职位,但是目前中国却无人愿意去基层公共医疗机构。不妨实施更为优越的薪酬激励机制、与中心医院的人事互动机制等等,鼓励更多的人才前往基层公共医疗机构服务。

  地方政府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医疗保障责任,作为社区医疗机构的所有人,运营不善同样难辞其咎;作为社会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将其推给市场并非治本之策,思考如何将其良性运作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作者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2004级金融学博士,仅代表个人观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