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是夹生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 00:34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李军杰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初步形成,但随着地方政府间竞争的逐步加剧,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各级地方政府正在成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区域垄断公司(其表现形式是各种由地方政府直接控制的各种建设和投资公司),它们不但具有极强的抗市场风险能力,而且一般的常规性市场调控政策对其成效不大。

  从整体上看全国是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但是细化到具体的区域和行政辖区则是林林总总的寡头市场(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姑且称之为“夹生”市场)。这种“夹生”市场的实质是地方政府事实上主导着辖区经济增长,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真正的市场微观主体只能进行“附从性”竞争。从后果来看,延缓市场发育进程是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最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扭曲资源配置。从资源利用上看,所谓经营城市主要是经营土地。由于开发区遍地开花,因此许多基础设施和区位不占优势的开发区根本招不到什么企业,以至于“经营城市”的理念最后彻底蜕化为“贩卖”土地。垄断的土地征用权直接导致了土地被滥用的后果。此外大量的地方财力被投向

城市建设,导致地方财力扭曲配置。

  二是破坏市场秩序。由于正常渠道招不到足够的企业,地方政府就变相开出了各种优惠条件。最初是税收优惠和地价优惠,但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目前最为流行的是隐蔽的财政返还。如果说当前相当数量的外贸企业在依靠出口退税维持着生计,那么,当前大量的落后产能之所以在宏观调控政策的高压之下仍能得以生存,其救命稻草之一就是各级地方政府隐秘但数量不菲的财政返还。这种做法不但大大延缓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大量隐蔽性的招商引资政策直接损害了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应对由这种“夹生”市场所产生的经济波动,纯市场理念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无效的。短期的调控政策遭遇到了体制性困境,唯一结果只有重新悬起行政调控之剑;反过来,如不这么做,用市场手段来调控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过快增长,不但文不对题,结果很可能是经济运行继续升温。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过多的运用总量调控政策手段(例如货币政策)进行经济降温,会出现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有地方政府背景的公司和垄断行业的企业由于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不会受到太多影响,但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众多的市场主体却会由于资金链条的脆弱和利润空间的微薄而被率先淘汰出局。人们经常把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调控后果称之为“一刀切”,实际上这种逆向淘汰的最大后果是损害优质市场竞争主体,客观上延缓市场发育的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诉诸行政手段是明智的。不能不顾我国实际的体制环境和市场发育程度,而一味追求纯市场手段调控。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首先要明确调控对象。就当前的形势而言,调控的对象主要是地方政府,或者笼统地讲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夹生”市场。更进一步,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熨平经济波动,延长经济景气周期,属于“治标”;而体制改革则侧重于解决机制和体制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属于“治本”。“治标”(宏观调控)是为了给“治本”(体制改革)预留出从容的时间和宽松的宏观环境,反过来说,只有不断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才能为纯市场化宏观调控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