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应抓住石油美元新高潮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23:03 国际商报

  梅新育

  当年,石油输出国相继从西方石油业垄断巨头手中,收回石油主权之后,石油美元的大潮,曾经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巨大波澜,其影响延续长达10余年。197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13个成员国的石油收入,不过144亿美元,1980年上升至2700亿美元,增加17.8倍;1972~1981年,该组织石油收入合计1.29万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1973—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13个成员国国际收支经常帐户盈余,累计达4320亿美元。近两年随着国际市场油价持续高涨,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收入流量,已经掀起了新的高潮。

  2001年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平均价格为25.93美元/桶;2005年这个数据上升到了56.49美元/桶,涨幅高达118%;今年仍在继续维持高位。

  高油价推动石油输出国收入猛涨。

  据美国能源部预测,全球21个石油出口大国石油出口收入,2002年合计3300亿美元,2005年合计7428亿美元,2006年也将达到7221亿美元。其中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阿联酋这三个最大的石油输出国,2005年石油出口收益分别达1620亿美元、1088亿美元和530亿美元。

  由于进口不可能同步增长,石油输出国经常项目收支盈余增幅,又明显超过其出口收入增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这些石油输出国2005年经常项目收支盈余,超过3000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四倍;今年国际市场油价如能维持在55~60美元/桶(目前已冲破70美元/桶),其经常项目收支盈余将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仅中东地区就有接近2000亿美元,占该地区GNP比重23.5%左右。

  如此巨额的石油收入,如何使用成了大问题。

  1970~1980年代,石油输出国还颇有“穷人乍富”之风,大部分石油收入都被用于消费,1978~1981年间,上述主要石油输出国75%的石油收入,用于进口消费品,其中许多消费不无奢侈浪费之嫌;但经历过石油收入暴跌之后,目前他们石油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下降许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2003~2005年间,石油输出国用于进口消费品的开支,仅占其石油出口收入的大约40%,另外60%用于减债和投资。

  无论用于消费还是用于投资,有心的企业都可以从中寻找机会。

  首先看消费领域。

  不可否认,高收入石油输出国国民消费水平较高,普遍追求国际知名品牌,目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无法获得太多份额。但这些国家存在为数众多的外籍劳工,尤其是海湾高收入石油出口国,其外籍劳工人数,甚至超过本国国民人数,数量众多的外籍劳工,就是这些国家市场上,我国消费品的现实消费者。

  在海湾的劳工是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在内的许多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不仅应当开发他们的直接消费能力,还应当开发他们在母国的亲属的消费能力,因为他们承担着汇款养家的责任,回家时也往往要携带一些东西。如果他们在海湾培养起了对价廉物美的中国消费品的好感,我们又发挥大型外贸集团商务网络覆盖多个国家的优势,让这些劳工在海湾订购中国商品,他们的家人可以在本国提取,免去他们的万里转运携带之苦,对扩大我国出口是有用的。

  这些外籍劳工中,如果有能力较强的人回国创业,也可以将他们发展成为我国商品的代理商。好在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进展顺利,这个组织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6国,拥有267万平方公里土地、3400万人口、380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进程,无疑有助于中国企业开拓这一市场。

  然后考察投资领域。

  石油收入暴涨,意味着石油输出国基础设施、工程承包市场复苏。

  1970~1980年代,石油与其他商品的贸易条件对比处于历史高峰,由于石油收入充裕,加之当时中东地区各国基础设施迹近空白,刚刚获得巨额石油收入的该地区各国政府,管理能力也存在欠缺,中东一度成为全世界最大、利润率最高的承包劳务市场。但在其后的一二十年中,由于高油价刺激了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而欧佩克市场控制力又不断削弱,石油与其他商品的贸易条件长期相对恶化,该地区各国石油收入相对降低;加之该地区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各国政府的财政管理能力,也在不断改进,中东承包劳务市场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曾经持续多年呈现萎缩趋势。

  而且,由于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该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出现了公用设施民营化浪潮,政府越来越多地从基础设施建设主体角色中淡出,私人资本在大型项目建设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相应地,该地区工程项目的支付条件恶化,对承包商的各方面能力要求上升,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垫资承包,或者拥有较强的项目经营管理能力,能够以BOT、BOOT、BOO等方式承包经营项目。

  在这次石油美元的新高潮中,上述局面发生了逆转。石油输出国(特别是中东国家和俄罗斯)不仅积极利用石油收入减少债务,而且纷纷制定了相当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从阿联酋的迪拜,到卡塔尔的多哈,大型工程接连破土动工,工程项目的支付条件也相应趋向改善。

  我国工程承包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这样一个机会不宜错过。截至2005年底,中国与海合会签订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累计金额分别为66亿美元和10.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2.7亿美元和8.1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海合会国家工程承包市场,所占份额还不算大,但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计划,应当有助于中国企业扩大在海合会工程承包市场的活动空间。

  石油收入暴涨,也意味着石油输出国对外投资的增长。

  根据阿拉伯人在瑞士开办的第一家银行——财富银行行长董事长法瓦兹的说法,该银行在欧洲的银行网络调查结果表明,阿拉伯国家政府和私人在海外的投资,包括存款、有价证券和房地产投资,已达1.5万亿美元。据阿拉伯投资保障机构调查,前几年阿拉伯国家21万名富翁所拥有的私人财产,已经超过8000亿美元,其中90%在海湾石油国家。富翁最多的阿拉伯国家沙特阿拉伯有富翁7.8万人,财产总量2410亿美元。

  大部分富翁财产在海外,主要是银行存款、金融投资、项目投资、不动产投资等。

  阿拉伯国家的海外资产,构成了美国金融资产的重要来源,仅花旗银行的阿拉伯储户资金,就高达70亿美元,接近花旗银行在欧洲、非洲、中东310亿美元储户资金的1/4。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中东对外投资总额为1.3万亿美元,其中沙特阿拉伯私人投资约750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私人投资约60%、4500亿美元投向美国,对美国投资中约60%投入证券市场,30%投入房地产市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在2001年的全球跨境资本流动总额中,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分别提供了3.3%和2.4%。

  阿拉伯资本在美国金融体系中数额之大,当“911”事件之后,阿拉伯资金开始大规模流出时,竟使美国商务部副部长不得不出面呼吁阿拉伯投资者,不要盲目从美国抽走资金,再三强调美国没有歧视阿拉伯投资者,欧洲、香港银行则视之为争取阿拉伯客户资金的良机。

  2002年8月中旬,伦敦《金融时报》声称,“911”事件后,撤离美国的沙特阿拉伯资本,高达1000~2000亿美元,竟然使世界外汇市场上美元汇率显著下跌,直至沙特阿拉伯王子塔拉勒出面否认后,美元汇率才逐渐稳定。

  法瓦兹将阿拉伯富翁偏好将财产存放海外的动机归纳为五条:一是安全,躲避阿拉伯国家频繁发生的战乱;二是在海外寻找投资机会,阿拉伯国家投资机会太少;三是躲避伊斯兰教均贫富教义的影响;四是阿拉伯国家金融业落后,资产流动性低;五是阿拉伯国家投资开放程度低,投资限制多。

  在新一轮石油美元高潮中,其投向呈现出新的特点。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1970~1980年代,流向国际市场的石油美元,80%以上成为存放西方的存款、债券、

股票等金融资产;这一回,他们更多地投向世界其它地区资产,以及非金融资产,而中国正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投资市场。

  尽管迄今账面统计上海合会国家在华直接投资为数寥寥,合同金额不过10.4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7.1亿美元;但这项统计没有纳入海合会国家对海外上市中国公司的组合投资,而组合投资才是海合会国家对外投资的最常用方式。

  来自海合会国家的石油美元,大量涌向与中国相关的证券资产,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如果我国能够做好利用外资方式的创新工作,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资本合作,应当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种利用外资方式创新,主要应当是以产业投资基金形式,吸收阿拉伯资本。

  阿拉伯资本购买产业投资基金单位,基金单位具有较高的市场流动性,可以满足阿拉伯投资者对流动性的需求;产业投资基金的资本以直接投资形式,投向我国工商企业,满足我国对直接投资的偏好。而且通过基金的隔离,阿拉伯宗教极端势力渗透的风险将大大降低,阿拉伯资本对在华企业日常管理的控制力也会削弱,让他们更多地作为一个安静的合作伙伴,享受像样的红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