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发展资本市场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待打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 02:43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郭茹发 自上海

  “银行、证券、保险分立的情形难以打破金融业结构失衡的局面。”在日前由上海金融学会举办的“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研讨会”上,央行上海总部调研部副主任顾铭德指出,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造成了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市场的比例严重失调。

  根据央行在近期发布的《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的最新信息,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股票、国债和企业债融资之比为86.8∶5.6∶1.4∶6.1,即包括国债在内的直接融资所占的比例为13.1%。如果剔除国债,国内非金融机构通过股票和债券融资的比例为11.7%。而在美国,直接融资的比例在50%以上,即使一些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直接融资的比例也达到了20%~30%。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但20多年以来,我国直接融资规模占全部融资规模的比例仍很低。与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相比,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显得非常滞后。

  目前我国直接融资的工具包括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股票等。虽然去年刚推出的短期融资券的发展较为迅速,但企业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则相对迟缓,限制了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

  对此,顾铭德指出,中国金融业“银证分离”的经营结构,直接限制了银行资金进入到资本市场中,是资本市场在容量上难以扩大的体制性原因之一。

  与资金相对匮乏的资本市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却过于充足。截至今年6月末,国内全部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为68.9%,存贷差的规模达到10.2万亿元。商业银行过剩的资金大量涌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导致债券市场的利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他表示,在“银证分离”的情况下,银行信贷资金、保险资金和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之间基本是隔离的,社会信贷资金不能无限制地流向资本市场。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下,资本市场的容量难以真正地扩大。

  “要解决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平衡问题,要从整个金融业混业经营或者综合经营的改革入手和推广。”他说。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分业经营的模式正在逐渐打破。2005年,银行系基金的相继推出成为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标志。之后,保险公司对于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的入股,商业银行寻求设立保险公司等,已使得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经营的主要趋势之一。而日前又有媒体报道,金融协调监管体制也在酝酿之中,意味着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有望在监管层面上取得突破。

  “融资融券的试点推广要加快,使投资者有正常的融资渠道,银行资金进入证券业也要有合法的渠道,这样(资本市场)才会有一个正常的发展。”顾铭德说。

  此外,股权分置改革未彻底完成,国内公司在治理结构、业绩回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体制性原因。顾铭德表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资本市场才能再去实现规模上的扩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