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加工业是中国高储蓄的制造者 刺激消费难题待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3日 10:29 中国经营报

  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Stephen Green

  投行视点

  谁是造成中国储蓄不平衡或者贸易庞大盈余的首要因素呢?至今还没有最终的定论。很多分析师将储蓄过多归咎于中国的家庭部门储蓄过多,同时得出了结论认为这就是中国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认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是中国经常账户不平衡的重要原因。这些公司产生源源不断的储蓄,而且这些资金并不能被中国大陆经济体本身消化吸收。

  公司部门是最大的储蓄者

  一般意义上,对于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来说,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经济体购买支出比它的产出更多的话(也就是出现了贸易赤字),它就必须从其他地方借入更多的储蓄来弥补这个缺口,目前的美国就是这种情况。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来说,通常需要购买更多的机器设备,这主要从海外市场或者通过资本账户盈余来获得资助(也就是资本的进口)。

  中国的储蓄比投资更多,这样可以支撑更多的购买性支出,同时这将会产生经常账户的盈余,根据官方的数据,这占到了2005年GDP的7.2%。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大量吸收来自海外市场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这就创造了资本账户的盈余。但是,中国的真实贸易却出现了赤字,换句话说,正如附图所显示的那样,加工企业正在继续扩大储蓄规模,而真实经济却开始了大量借贷。

  那么,到底是谁将它们所有的钱都储蓄起来了呢?附表是由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的高级经济学家Louis Kuijs的统计(使用的是官方数据,同时结合了自己的估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家庭部门的储蓄,占到2005年GDP的16%(净额的10%),但这并不是非常高的比率。事实上,这低于印度的33%,大致相当于中国台湾省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到今天,甚至比法国的17%还要低一些,再考虑到中国的低收入水平,这是相当合理的状态。

  其次,数据表明,政府部门的储蓄总额大约占到GDP的6%,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份额。

  现在只剩下公司部门了,它们是我们解释中国超高额储蓄率的主要因素。

  数据显示,公司部门是中国净储蓄的最大来源,其总额占到了2005年GDP的20%,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来说,这是中国的最大储蓄者。而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国内资本市场的落后(因此封锁了外部资金的进入渠道);银行贷款对非国有经济的歧视;银行为了借贷而大量地吸收存款。

  制造业的责任

  正当亚洲重新构造它的

供应链的时候,中国不仅仅吸收了它的制造能力,而且还吸收了它的贸易和储蓄盈余。在上世纪70~80年代,亚洲新兴的工业经济体掌握了大量制造能力,考虑到这种能力的支持,加上积极的鼓励出口税收政策和投资政策,国外现在将这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了中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中国就完成了这一过程,大量的加工制造业涌入产生了庞大的现金流。

  目前,中国只有很少的家庭能够持有加工制造企业的股份,因此,他们从公司利润中得到的收入非常少。于是,这些公司的所有者把大量的收入储蓄在银行,然后通过借贷给其他公司。

  此外,由于对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相关的行政限制,资金流出中国的比率是相当低的。

  因此,尽管

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快,消费能力更强的中产阶级正在扩充,但是中国这个经济体是没有能力——至少是现在——吸收这些储蓄的。所以,加工制造业部门应该承担公司储蓄处于不正常高水平的主要责任,也是中国储蓄率过高的主要原因。

  刺激消费的难题

  如何降低中国过高的储蓄率?显然,鼓励消费的措施是需要的。教育和医疗成本的社会化也将有助于降低家庭部门的储蓄率。资本市场改革也是必要的。家庭部门并不是中国工业的主要股权方。如果是的话,他们将会从公司利润中分享大量收益,同时将很可能刺激消费繁荣。

  中国很幸运地在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了产生大量储蓄的机器。但是,如果我们的判断正确的话,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并不能走得很远,因为现在中国储蓄盈余的分配是不公平的,特别是考虑到公司部门的外国所有者的结构。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已经处于过高水平,也不可能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问题。最后的问题是中国必须想办法解决世界第一的制造能力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其实这个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早期就开始出现,而且已经走得太远。陈程 编译

  本文未经作者审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