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武汉城市圈做创新文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 04:10 财经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王影

  《武汉城市圈》规划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协调好人口增长,资源供求,环境保护的关系。谋求全国和各地区经济协调的持续发展。带动湖北周边地区的发展,在一体化方面上下功夫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研究所、湖北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等四家单位联合组成课题组研究编制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方案,在京正式接受了专家的评审论证。

  中部崛起大战略的实施,催生了中部各省的城市圈、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它们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出来,其中《武汉城市圈》犹如突起的异军,以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在湖北这块沃土上勾勒得异彩夺目。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它以武汉为圆心,连接包括距武汉一百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等周边8个城市。武汉城市圈的重点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和城乡建设的四个“一体化”。形成经济一体化的政策框架,拆除城市的市场壁垒,充分消除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搭起共建的合作平台,以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同时,在工商、人事、教育等的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也有诸多考虑。

  打造“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推进城市经济一体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的构想与规划历时两年。两年来,武汉城市圈内各市在其项目建设上已经进行了有效地对接。

  特别是在着力延伸产业链上,周边8城市积极与武汉市的产业进行分工协作,引进武汉的产业资本和科研智力资源,如黄石企业主动与武汉的汽车、空调、冰柜等大企业配套,生产压缩机、离合器等数十种产品,双方合资合作项目已达十六个,总投资三十多亿元人民币。有的企业将总部或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放在武汉,而将生产基地放在周边。如湖北楚天激光、武汉一棉纺厂、红人集团等一批武汉企业纷纷到周边开设生产基地;而潜江制药广济药业等周边企业则将总部或研发中心移到武汉。

  为拉近城市圈内各城市的空间距离,武汉市已规划七条快速出口公路,分别通往孝感、红安、仙桃、鄂州、咸宁、麻城、汉川等周边城市。通道建成后,从武汉出发均可一小时到达。这七条公路建设总里程为207.6公里,按双向四至六车道设计,总投资约为91.1亿元,目前部分通道已开工建设。

  据悉,《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武汉市将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武汉城市圈》也将提前三至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成为中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这次评审会吸引了我国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到会,中央有关部委、湖北省及武汉市有关领导均出席了会议。会上,专家们就武汉城市圈规划中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探讨。本报特约记者应邀在会议上做了专题采访。本期《中部发展论坛》将直接把部分专家学者在会上与政府官员的对话呈现出来,请关心中部发展的读者予以关注。

  吴传钧中国科学院院士 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部是全国最重大的地区,长江从西向东主要是在这里流动,这里也正好是主要的古文化发祥地。长江流域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和中国的重要文化区。

  从地理条件来说,武汉的气候条件是四季分明,过去的发展基础很好,有一百年的工业基础。武汉的条件在我国特大城市中是非常独特的。它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水、陆、空非常畅通,四通八达。

  《武汉城市圈》的规划关键是要在创新上做文章。目前看来《武汉城市圈》的规划在指导思想上表现得非常明确:突出了以“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我们应该在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上,努力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有实力、最富有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实现由发展中城市圈向比较发达城市圈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够协调的城市圈,向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圈转变。

  另外,《武汉城市圈》规划还要解决一个中心问题,就是要协调好人口增长,资源供求,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谋求全国和各地区经济协调的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要带动湖北周边地区的发展,真正实现五个方面的一体化上下功夫。以武汉为中心向外逐步推进,在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好,规划好土地利用问题。

  邹德兹中国工程院院士 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武汉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等的中心。武汉外围的一些城市发展不够,这就需要一个中心城市的带动。那么,今天这样的一个《武汉城市圈》的规划,从思想上着眼于联合周边城市共同发展,这个很好。

  据我了解湖北省整个的研究体系规划里面,有三个核心的都市圈。除了武汉城市圈以外,还有西部的宜昌,西北部的襄樊。这个将来会构成整个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体系发展很重要的三个支柱,而这三个都市圈,显然,武汉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武汉城市圈》还有一些要解决的问题的话,我认为,武汉作为东南西北的通道,“九省通衢”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目前,武汉的外向度还比较低,武汉城市圈的“弓”形箭头射向东,从长江的水道来看,东面的尽点是上海,是我们中国现在最大的城市和将来国际性的港口,而向东我们显得比较弱。弱有比较多的原因,包括向东的航运不够畅通。

  当然,长江行距也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甚至包括长江上的大桥,现在也都在引起讨论,就是因大桥的净空不够,万吨的船过不去,到了南京以后就要受到很多的限制。这些问题都比较复杂,长江水域在一定时间里,还很难充分开发利用,所以,我们要加强重视向东方向的路运(包括铁路和公路)。

  另外我认为,《武汉城市圈》要把空间环境和社会体系结合起来,要注意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要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的发展,包括资源和环境,这样的几个很主要的方面结合起来考虑。

  这块地方得天独厚,我们有长江丰富的水系不缺水,可是土地资源还是比较紧缺,特别是人均耕地水平很低,人口密度比较高。因此,城市圈规划中关于如何保护生存用地上提高认识,要有我们人类必要的生存用地、所需要的用地,比如说,森林甚至是湿地也要有保障。

  要发展就要有一定的土地,在《武汉城市圈》五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土地怎么分配,怎样平衡,还有多少短缺,这个好像还要仔细地进行分析研究,资源和统筹是规划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不能忽略。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成果。

  张勤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副司长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注重区域性的发展。《武汉城市圈》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体规划,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具有远见。整个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都非常强。对于协调武汉及周边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我认为,《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还应该注意这样的一些问题。在这个区域中不缺水,但是,也应该注意水资源发展条件的评价,无论是它的人均总量、生态环境,还是如何保护的角度都要有一些强制性的要求。

  《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区域,因此,不仅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应该要把周边城市区域整体进行科学的评价。 仅仅是对本地区内部的研究是不够的,一定要注意到外向型研究、辐射型的研究。

  还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对产业对接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协调解决措施在什么地方,要把更好操作性的对接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等作为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要强调城市的强制性。

  范恒山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司长

  《武汉城市圈》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湖北省把《武汉城市圈》作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大的举措,是符合国家推进区域发展总要求的;武汉城市圈的提出、论证到今天形成一个总体的规划,我认为是有很多建树的。

  现在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都面临着一个如何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的问题,用经济一体化的思路,让整个地区实现总体的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很好办法。怎样协调好整个区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城市圈、城市群的道路,走城市间联动的道路,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重要的选择。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既有同又有异,体现了创新方面的要求,比如如何让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如何把项目做强做大等等,都体现了“软”和“硬”的有机地结合。

  另外,《武汉城市圈》尽量做到了主体的推动,把重心都放在自身的努力上,放在自身能动的作用上,这也是值得称道的。

  我们看到很多的规划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中央的政策上,希望国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上给予更多的优惠空间,而我们这个规划的基点把握得很好。

  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原发展部部长、研究员

  目前,国际上都非常注重区域的合作,搞好区域间的合作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从今后增长的角度来看各种增长的成本都在上升,土地成本、水成本、劳动力成本,包括今后汇率升值的压力。

  这样,整个竞争力都会受到影响。如果现在我们就用注重资源配置效率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这个方面来保证今后的竞争力的话,这无疑就是一个重要措施,明智之举。

  不过我认为,这个地区在研究劳动力的问题上应该考虑到劳动力的流向,包括在区域内的流向与区域外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讲不仅是劳动力的问题,还有产品的问题、产品市场的问题,与我们这个区域内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与区外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要考虑到这个地区的意义,我们曾经用数据来分析过区域间的贸易流向和流量。

  湖北省跟广东省之间的贸易实际上是占整个贸易的19.3%,是第一位的,对江苏是占10.7%,跟上海市是10.5%,湖南是9.0%,河南是7.5%。因此,湖北省整个产品的流向跟广东比较多一点,这说明我们通过铁路运输的作用起得比较大,但是,对于长江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

  所以我认为,产品要素的流向和流量这个关系要作一些分析,我们的劳动力到底是流向哪里?是长三角多还是珠三角多,这个恐怕我们从区域内部来讲还没有作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我们的薄弱点在哪里,加强一下是有必要的。

  还有就是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武汉这个地区对周边的辐射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它的服务业的发展。这个地区的一些小城市不可能有很好的服务业,可对于武汉来讲,服务业就可以起到一个很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在我们总体规划当中还不够,需要加强。

  在统一市场的问题上,怎么样建立很好的平台能够促进人才、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在一些具体措施上还不够具体,对整个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应该有所提高。另外,对一个地方资源承载能力和一个开发类型,这两个关系怎么统一的问题应该研究。

  董黎明北京大学教授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是一种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规划,一体化很有必要可以避免重复的建设。作为一个城市圈,五万多平方米面积,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贫困地区。

  因此我的建议,除了考虑一体化的战略以外还要考虑差异化的成分,要考虑地区差异的系数,城乡之间的差别。

  涂勇武汉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

  会上,武汉市副市长说:中央寄希望于湖北,湖北寄希望于武汉,武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武汉最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很好。

  目前,武汉市人均GDP已超过了3000美元,武汉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今年武汉的GDP发展总值可以达到2500亿元以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今年可以达到1300亿元以上,全市的消费水平零售总额预计今年可以达到1200亿元以上。

  武汉市今年抓的具有带动性、支撑性的项目很多,其中,在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改造项目投资将达到385个亿,包括长江隧道、地铁轨道、机场改造等10多个大的项目投资将超过近一千个亿。

  武汉是中部地区面积最大、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区位、产业、市场、科教的发展优势比较明显。无论是从现实的基础还是从发展的前景来说,武汉在中部发展过程中都应该是有所作为的。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良好的基础条件,发挥比较优势以加快武汉发展,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优化的先行区,优势产业的聚集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要素市场的集散区,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李春明湖北省副省长、教授 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 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在两年的时间里,为推进城市圈工作,我们先后在建立工作机制,推动人才交流,启动产业对接等方面做了周密和细致的工作。

  城市圈的建立关键是在产业一体化上,因此,在这期间城市圈九个城市的一把手分别进行互访,相互了解,对产业对接的情况进行研究,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磋商,签订了18项合作协议,项目涉及旅游、石化、食品、基建、医药等行业,协议总项目投资是8.7亿元。

  另外,我们也启动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是武汉城市圈投入了七条高速公路的建设,目前进展顺利。从武汉市起点延伸到八个城市,另外在邮政通信方面,省邮政也启动了省夜航,为城市之间实现了“次晨达”,即客户今天投递的快递邮件,第二天早晨就可送达。

  还有湖北省通信管理产业局正在和国家的信息产业部争取九个城市区号能够统一。九个城市通过联席会议在市场体系一体化,相互开发市场,消除市场壁垒等问题上制定了一些政策,并达成合作协议。

  武汉城市圈的工作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认可,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调研的时候对湖北八城市之间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吴邦国委员长在人大会议期间,参加湖北的讨论时对湖北一手抓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一手抓县域经济的发展这样的思路给予了高度赞赏。

  中央在关于中部崛起的文件里讲到加快城市群的建设中把武汉城市圈列在了第一。同时,武汉城市圈也进入了国家的十一五规划。

  今天我们评审的城市圈的规划,可以说是把武汉城市圈的建设由过去的发展思路上升为规划,应该是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进程当中的一次飞跃,也将预示着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将在更加理性、更加自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

  我们相信在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我们的努力,《武汉城市圈》一定会实现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成为中部崛起大格局当中的重要增长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