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店大难欺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 03:49 财经时报

  鲍迪克

  成语之所以被称为成语,因为顾名思义都是现成的经验,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去理解,也就免不了会陷入成规旧例。

  比如“店大欺客”这个成语,在短缺经济的那个时候还说得过去,可如今全球的商品几乎和流动性一样过剩,也就只剩下客大欺店的份了。哪怕是天字第一号的沃尔玛,也因为顾客不买账,只好撤出了德国和韩国市场。

  当然店大还是有店大的好处,因为它在面对供货商的时候,又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大顾客。在商品过剩的时候,供货商们也就只好忍气吞声,饱受零售店的压榨——这正是支撑零售巨头们的第一条腿。

  沃尔玛的另一条腿,就是尽可能地剥削员工们的剩余价值。但德国是劳工福利制度和法律保障水平最高的西方大国,而且德国人与对法律规则的尊重也是独步天下。缺了一条腿的沃尔玛也只好一瘸一拐地逃离了德国。

  同样让沃尔玛完败出局的,是在球场上有“亚洲的德国队”之称的韩国人,不过他们在场外的作风却恰好与德国人相反——总是千方百计地扭曲和践踏规则。韩国人对付沃尔玛的手段,则是作为他们民族性格的另一面的极端经济民族主义——不仅韩国人只买韩国货,而且只买韩国人卖的货。

  与韩国人迥然不同,中国人对外国货和外国投资可谓是趋之若鹜,但沃尔玛在中国也打了个政治上的败仗。在全世界都禁止设立工会的后者,居然被迫在中国修改了自己的游戏规则。而对于一直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中国,这似乎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从经济基础的角度为这一上层政治建筑的变化寻找答案并不难:在资本过剩的时代,中国是全球资本最大的顾客,虽然咱们未必要客大欺店,但君子却也不再被欺之有方。

  在劳动力方面,中国则是全世界最大供应方,但同样已经无需害怕被外国投资者这些购买方客大欺店。四处蔓延的“

民工荒”已经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已进入了相对短缺的时代。

  与商业巨头们处处受“气”形成最鲜明对比的,是石油巨头们的颐指气使,因为石油将是全球最早进入短缺时代的大宗商品。BP公司在阿拉斯加一个产量占全球千分之三的油田的停产,却导致

国际油价涨了百分之三。

  不过石油巨头们的店大欺主的这个“欺”字,似乎也可以从另一个概念去理解:为啥每次当国际石油市场的多空搏杀进入到最敏感时刻,总是会恰到好处地发生大油田爆炸、罢工、起火,漏油之类的利“好”消息?

  这些事件不仅“天时”凑巧,地利的选择同样耐人寻味:不是在荒无人烟的中东沙漠油田,就是在远离大陆的印度洋油井,这回更是发生在了缥缈万里的北极圈内!如此牵动全球眼球的事件,无孔不入的西方媒体却每次只能提供几张暧昧朦胧的图片——最有利于市场炒作的正是朦胧概念。

  俄国人要建立以卢布为交易货币的石油联盟的朦胧消息,却正在明朗化,剩下的问题只是天时的选择,以及能够获得多大的地利——有多少石油出口国自愿参加,多少进口国将被迫加入?

  对于进口国,估计会由不得它们不参加,因为既然石油短缺不可扭转,俄国人也就难免“欺”人太甚。而出口国也没法不愿意参加,既然石油短缺,那建立在石油本位上的卢布自然也会短缺且坚挺。

  别忘了,卢布的对手美元正越来越过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