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别把所有过错都让制度来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6:45 中国青年报

  谢作昱

  重庆女孩王雪晴的父母为了让其安心学习,给她服用兴奋剂,一直服用了8年。尽管在药物的作用下,她考上了重点高中,然而却患了严重的药物依赖症,“药瘾”会随时折磨她(《民主与法制时报》8月6日)。这件事在社会公开后,引起了对考试制度的很多批评,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当考试能决定个人前途命运时,家长和学生就会成为分数的奴隶。

  对于现行考试制度的批评,我们听得很多了。考生在考试中作弊,有人说“如果举国重考试,必然就会衍生出弄虚作假之类的现象”;有学生不愿学习离家出走,也有人说是考试制度惹的祸;学生不服父母在学习上的严格管束而对父母行凶,有人说考试制度是凶手……

  我承认,考试制度是不完备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无论怎么样,在上述这些事件中,都不能把考试制度作为罪魁祸首。

  王雪晴的父母让其服用兴奋剂,这完全是作父母的急功近利以及医学常识缺乏造成的反常事件。在任何一个体育竞技项目上,都避免不了有运动员违规服用兴奋剂。有谁把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归罪于竞技规则或者说不该有这个竞技项目吗?那么多家长都在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想方设法,可为了一个中考,就让孩子连续数年服用兴奋剂的父母有几个?这样的事件难道不足够反常吗?

  有人不堪学习压力而离家出走或是对父母行凶,事实证明,除了孩子本身的原因,更多的是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采取过火的教育方式,这和逼孩子服兴奋剂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把重考分当做是考试作弊的祸根,那和把征税看成是逃税的根源,把禁止偷盗当成偷盗的借口有什么区别?在考试这件事上,考试取胜是人生某一阶段的目标,至于如何实现目标,那是手段上的事。有人手段不恰当或是为目标不择手段,那与考试制度的好坏是两回事。

  也许是考试制度的一些缺陷已招致普遍的不满,所以一些看似相关实则不相干的事情,也被拿来当做批评制度的把柄。对于考试制度的总体评价,不能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其存在的合理性。前些日子,在香港高校与北大、清华的高考

状元之争中,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争了,说到底你们都是为国外培养人才,这些‘状元’最终都是要出国的”。事实上,从以往的经验看,还真有相当比例的北大、清华学生出国了。为什么北大、清华的学生出国比例能这么高,因为他们都是选出来的尖子生。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考试制度选出来的尖子生,国外也是受欢迎的。这也说明,我们的考试制度在人才的评判上并非一无是处。美国匹兹堡大学瑞斯妮克教授在“21世纪学习新原理与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对中国的高考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的考试是侧重学科知识,有其合理性,因为人的能力是可以后培养的,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不应放弃,而应该完善。

  有人说,因为考试分数太重要,成为决定一个人前途命运的惟一依据,所以才导致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获取高分。不过,一个人学习成绩不好,还有很多的成功途径。当然,这些途径相对来说,是窄一些,成功者的比例要少得多。但这很正常,考试本来就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从世界范围内看,各国也都是把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中国人去美国

留学,要参加托福、GRE考试,去英国、
澳大利亚
,要考雅思……至于在日本、韩国,考试更是严格,更是受重视。

  国家把考试分数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这并没有错。就像所有制度一样,这一制度肯定有其缺陷。研究改进缺陷,有助于使制度更趋完美和人性化。但是,如果将所有过错不分青红皂白都强加到制度上,既不理性也无助于制度的完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