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莘:地方政府GDP注水折射我国统计体制缺失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 13:34 法制日报
现行的统计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国家统计局对地方统计局有业务领导,但人事、财政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结果地方统计局难免不受地方政府影响,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干预统计数据的可能 法治观察 本报特约评论员 刘莘 8月7日晚,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31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如果按照这31个省份所公布的GDP计算,我国上半年的GDP增幅为12%,并非国家统计局宣布的10.9%。一方是10.9%,另一方是12%,这两个数据之间,竟然整整相差了8048亿的生产总值。 尽管这其中的数据差异确实让人吃惊,但实际上,国家统计局统计的GDP数据与地方政府统计数据的汇总之间有差距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从2000年到2003年,各省(区市)核算的GDP增长速度的平均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数分别高出1.7,2.0,2.6和2.8个百分点;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竟然高出3.9个百分点,造成的GDP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相当于我国西部地区十一省一市的GDP总量;2005年,数据差略有下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部门公布的GDP数值的汇总,是196015.97亿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182321亿元,两个数字相差13694.97亿元。 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是科学决策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石。统计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不仅对于决策和管理毫无意义、价值,而且由于数据信息的误导,还会给国家宏观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统计数据的不同,部分原因是技术上的,据专家介绍,本应按照法人所在地统计,但由于法人企业下属机构甚多,各省存在重复统计现象;再如对于贸易应当按照产业活动原则进行统计,多数地方统计时都宁愿将贸易算作本地区的GDP数字,这也造成了贸易的计算叠加等。 但中央与地方统计数据的不同,更大程度上还是由现行的统计体制原因造成的。我们不难发现,由于GDP是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地方政府必然难免会具有操纵统计数据的强烈动机;而且,现行的统计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国家统计局对地方统计局有业务领导,但人事、财政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结果地方统计局难免不受地方政府影响,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干预统计数据的可能。 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早就提出了统计工作“不进假数”的目标,并提出国家统计局的长远目标是下算一级,将省一级的GDP统计起来,彻底消除省级地方政府对统计数字的影响。近日,国家统计局正在酝酿选择几个试点城市,由国家统计局代替地方直接进行关键经济运行数据的核算,并形成统计结果。其实,这种权限“上”提的思路是近年来我们行政改革的惯常思路之一,即许多问题的解决似乎都指望着摆脱地方政府的影响,依赖中央政府或中央部门的正确作为。但是把所有行政管理权限都“上”提或集中到中央,是不是就能解决主要问题? 地方政府领导在数字上掺假、注水是一种现象,在这现象背后有地方政府领导追逐政绩的“症结”。但是,如果单纯地说追求政绩,似乎无法表明问题之所在,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说法一样,一方领导追求政绩又有何错?可见问题的关键是,一方领导追逐的政绩是谁认为的政绩?是“上头”认可的政绩,还是广大群众认可的政绩,这才是最重要的。 由此我想到两点:第一,要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官员向上看、追求政绩的问题,需要我们建立真正对人民负责的干部体制。惟其如此,才铲除了“数字出官”的基础,地方政府领导才不再会对数字“注水”感兴趣;第二,还是应当按照宪法规定,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弄虚作假追求政绩、地方保护主义应当摒弃,但不能把一切地方利益都当成坏东西,不能什么权限都放在中央手里才放心。某些先进国家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辅助性”原则,也可以为我们所借鉴。辅助性原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原则,简言之,地方政府承担解决地方问题的责任;只有当地方政府需要上级或中央政府支持的时候,上级政府或中央政府才能进行干预。也就是说,愈是在国家结构的下层,离事实、问题越近,愈具有处理的优先权,政府层级越高,越具有辅助性。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教授、博导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