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陈明星:宏观调控要更有预见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 08:15 经济视点报

  □陈明星

  眼下,经济过热似已毋庸置疑,3年来的第2次宏观调控也已拉开帷幕。

  近期以来,中央政府频频出手,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先后应声出台:央行宣布再度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举从市场抽走约1500亿元的资金;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外资进入门槛随之抬高。

  由于政策实施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所以,这些政策的实质效果究竟如何,尚需拭目以待。但鉴于我国以往宏观调控的经验,当前宏观调控尚需更富预见性。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历过三次

宏观调控:上世纪80年代末的那一次,以“治理整顿”收局;上世纪90年代的那一次,最后又走入
通货紧缩
;2004年的第三次宏观调控,虽然成效显著,但因资金链断裂,一些项目搁浅,一些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及至政策面缓和,加之地方政府的怂恿,投资过热死灰复燃。

  因此,如果亡羊补牢,虽然为时不晚,但后果既已形成,需费时费力方能挽之一二,“调控”也沦为事后补救性措施;同样,如果矫枉过正,刹车过猛,惯性将使经济体元气大伤。所以,预见性成为宏观调控成败的关键所在。

  宏观调控是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的。严格地说,宏观调控并不等同于宏观经济政策,它除了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外,还包括国家计划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我国的宏观调控实践中,后者更为常见。

  近年来投资、信贷和外贸顺差的不断增长,呈现出“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态势。为此进行的一轮轮宏观调控,似乎已让我国经济运行对行政性宏观调控产生了依赖。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依赖也让地方政府得以利用调控手段的行政化,进而左右宏观调控的政策内容、调控手段、工具与时机,从而弱化调控的效应,加剧进一步宏观调控的难度。

  是做得还不够吗?不!与以往宏观调控不同之处在于,此次面临的背景是产能过剩和投资冲动并存。为了将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管理层在今年一直在运用“边看边喊微调”的手法。从银行存款

准备金率8月15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到政府至今尚未出台普遍预期的加息政策,都可以说是这一手法的延续,管理层已不遗余力。

  这样做就够了吗?答案还是“不”!因为,成熟市场经济更多地使用“宏观经济政策”而非“宏观调控”。面对局部过热的国内投资拉动型经济,面对地方政府因投资冲动而对宏观调控的“阳奉阴违”,面对过多的流动性与过低的资本成本,从结构调整到产业政策,从内部整合到承接国际市场……管理层和市场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但是,有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富有预见性的分析,更多地让宏观经济政策担当宏观调控的重任,使宏观调控与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相结合,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唯此,才能摆脱宏观调控的恶性循环和可能的负面影响。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