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皮建才:中国经济走钢丝稍一不慎落悬崖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 07:42 每日经济新闻
皮建才 2006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了0.9个百分点。在由此引发的新一轮宏观调控的争议中,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已过热,有的学者则认为经济运行正常,甚至有著名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的投资率过低。 学者争议中的矛盾和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同样突出,这就不禁让人想起了经济学中著名的“墨菲法则”:“经济学家在他们知道的最多、意见最一致的方面对政策的影响力最小;而在他们知道的最少、争议最大的地方对政策的影响力则最大”。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这就好比在钢丝上行走,需要整体平衡,否则落入悬崖后果不堪设想。 林毅夫教授认为,由于产能过剩的存在,任何想通过提高利率和汇率来抑制投资和减少外贸顺差的意图,都会使产能更为过剩而出现两难选择:以提高利率为例,如果提高贷款利率同时提高储蓄利率,那么提高贷款利率可以抑制投资需求,提高储蓄利率会减少消费需求,会使绝大多数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如果提高贷款利率不提高储蓄利率,那么这样做虽然不影响消费需求,但是利差的变大会刺激银行贷款的积极性,这就跟我们控制信贷扩张抑制投资需求的目标相矛盾;以提高汇率为例,提高汇率会使出口减少,进口也跟着减少,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许多经济学者在看中国经济问题时并不能“权衡利弊,综合分析”,而是“只计一点,不计其余”,提出的政策建议难免“顾此失彼”。 中国经济是在矛盾中前行的,不能用静态的眼光来看待动态的中国经济。有学者认为,2001年国内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8.4%,最近几年的政策目标在7%-8%之间,但2003-2005年的经济增长分别达到10%、10.1%、9.9%,2006年上半年达到10.9%,明显高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经济过热非常明显。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应该重估中国经济的增长能力和增长潜力,增长潜力由于供给能力增大、结构改善、体制活力增强的共同作用而增大。 很明显,前一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静态意义上的“刻舟求剑”,后一种观点属于动态意义上的“水涨船高”,瓶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瓶颈的拓宽是跟强劲的投资高度相关的。我们不能把“投资”当成“船”,把“瓶颈”当成“剑”,然后就误以为“剑”在“船”的下方永远不变。如果这样,中国经济将失去平衡。 自行车在运行中保持平衡,中国经济也是如此,虽然矛盾重重,却必须在矛盾中前行,如果发展停滞,社会将出大问题。随着渐进式改革的深入推进,矛盾会越来越凸显,表现在宏观调控方面就是许多调控手段的策略空间会越来越小。前行是有内因的,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竞争构筑成的出口经济是不可忽视的内生力量,表现在宏观调控方面就是如何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寻求有效的制度安排。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