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汇率低估导致中国产业结构扭曲是一个伪命题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09:17 每日经济新闻
刘煜辉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了中国产业结构扭曲,鼓励了资源流入出口部门,而国际上美国、日本等国不时抛出的“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胀、通缩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论调实质上与此如出一辙。坦率地说,这种看法缺乏历史眼光,缺乏全球视野,漠视中国转型经济的体制背景。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中国虽然搞了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的改革,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依然起不到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仍然保持着对许多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土地和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程度很低,此外还有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各种花样翻新的优惠行政政策,而这些因素又往往是当下银行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和政治担保。故此,政府掌控了土地等要素资源,实际上也就掌握了对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权。于是乎,在现行政绩考核体制的驱动下,大量资源必然是向资本密集型、高能耗、高产值的重化工业或者是低水平的加工工业倾斜。劳动力价格是偏低的,资本的价格(也就是利率)也是被管制的,土地原来是不要钱的,后来批租土地也有各种各样的行政优惠,所以土地价格也是偏低的。 而另一方面,在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日渐成为了全球生产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并实现了按价值链组织全球分工,故此加快了全球制造业向低要素成本地区转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这种转型经济体的典型性特征客观上恰恰迎合了这一趋势和要求,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目的地,被搁置在所谓制造业价值链(所谓“微笑曲线”)的低端。 可以看出,这种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和重新分工,与名义汇率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一个简单的事实,在中国投资的高额盈利性主要得益于要素价格扭曲所产生的“经济租”,名义汇率升降的效果完全可以在内部各种非市场化的要素价格的重新调整下化为乌有,耗费资源的项目依然可以挣钱。比如最近再度兴起的电解铝投资,大量出口电解铝,需要先进口氧化铝,加上能源,每一吨电解铝需要搭上1700度电,而电能源在中国是短缺资源。因为用优惠电价,所以看起来赚了钱,其实国民经济算总账是赔钱的———赔上了我们的资源。 故此,中国产业结构扭曲的症结并不在于汇率的低估,也不在于所谓出口导向政策,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如果这一内在机理不消除,即便没有出口导向,也会出现城市化导向或是房地产导向,一样也会出现各种结构扭曲,而当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只不过是政府主导所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不是原因。 很有意思的是,现在持汇率低估导致资源错配观点的学者,又多认为中国的出口贸易有50%以上为加工贸易,所以人民币升值不会对贸易部门造成太大影响。如此形成了一个悖论:既然汇率不能够影响到微观主体(企业)的行为,又如何能引导资源的配置和产业升级呢?可见,“汇率低估导致中国产业结构扭曲”是一个十足的伪命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