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治宏图造血经济繁荣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06:25 第一财经日报
高原 升还是不升?对于人民币来说,这已不是问题。 人民币的问题是,现在无论是升还是按兵不动,都很难解决目前中国经济的窘境:外贸顺差仍将居高不下、外汇占款继续增长、流动性仍将泛滥。 事实已经证明,自去年7月21日汇改以来,虽然人民币兑美元至今已经升值逾3%多,但对于升值要解决的问题却无济于事,这从今年以来屡创新高的外贸顺差、挥之不去的流动性、开始偏热的投资可以看出。而且从德国和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况看,即使人民币继续大幅升值,外贸顺差仍将延续。 从根源看,中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顺差,并不是人民币被低估的结果,而是在全球贸易和货币体系开放背景下,中国经济内部储蓄和投资失衡的结果。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经济政策的最佳选择显然就是,在保持汇率预期稳定的情况下,采取一切政策拉动消费内需,降低居高不下的储蓄,从而减少外贸顺差。在目前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值得欣慰的是,中央高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不遗余力地采取了各种解决方案:从前几年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到农业税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的推行,以及目前和谐社会的提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中国经济长期繁荣提供了“造血”功能。 这才是真正的对症下药,而不是某些经济学家拿着西方经济学教材照本宣科。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经济的“三驾马车”基本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尤其是出口,而消费一直是不温不火。经济内外失衡的结果就是:外汇占款节节攀升,银行流动性泛滥,从而为投资提供了反弹的温床。 这种经济增长结构,将使中国经济长期授人以柄,掣肘于外。在目前国际保护主义抬头,新自由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一旦国际需求减弱,出口萎缩,在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就得再度启动投资,最后是国内的工业产能过剩,而通货紧缩也将接踵而至。 对于中国来说,只有启动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才能使中国经济进入长期的良性循环。但是,受制于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中国居民不得不进行预防式储蓄。事实证明,近年来,中国居民储蓄的节节高攀,出口的迭创新高,都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的结果。 此外,中国长期分裂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贫富差距,也使我国居民收入结构扭曲,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80%的金融资产集中于20%的人手中,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收入结构下,国内的消费能“厚积厚发”? 很显然,如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这些战略部署一旦开始收效,上述问题将会逐步缓解,居民的收入水平将会显著提高,同时,配之以养老、教育、医疗改革,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消费浪潮,并将使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马车”:授人以柄的经济增长将会逐步告退,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将会转变,国际收支失衡将有效缓解。 遗憾的是,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情况下,人民币已经顺着弱势美元在小幅升值,而且还将进一步走强,而我国一些行业和企业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是,对于我国来说,与其将国民福利捐献于外,还不如用人民币升值的成本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筑,以免除国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为长期经济繁荣“造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