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周庆安:吃错药的危机还要到何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09:4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周庆安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西方不少国家在药品风险管理中,都会不定期地提示某种药品在使用环节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中国社会同样需要这种风险机制的建立。

  谁都知道,“吃错药”是一个不太文雅的俚语。但是实际上吃错药造成的伤害,却是悲剧性的。至少在我们面对刚刚发生的安徽华源公司“欣弗”造成3名患者死亡,近百例不良反应出现的时候,这种“吃错药”的危机,无法让我们每一个人轻松起来。

  在“齐二药”事件出现后不到3个月时间,“欣弗”再爆危机,越来越多的药品危机究竟意味着什么?公众对于医药企业的信任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滑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问题在于,我们还要面对多少暴露或者潜在的“吃错药”的危机?在大量求医问药的患者缺少知情权和消费信任的时候,我们都还不知道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是制药厂家,是用药

医院,还是卫生监管部门?尤其是目前我们还暂时不能从技术上区分是药物本身问题还是使用流程问题,除了停止使用这种药物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在公共卫生危机中,药品质量危机是近年来出现比较普遍,而且危及群体较大的一种。在过去的几年中,就曾经先后出现过安徽泗县甲肝疫苗危机,“齐二药”假药事件。无论这些危机最终性质如何,但是其造成的大规模社会心理恐慌和连锁反应的确存在。而往往出现了这些公共卫生危机之后,社会公众和管理部门才开始强调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但是作为一个高风险的产品,药品管理首先是风险管理。如果能够有效规避和控制药品生产、销售和使用中的风险,那么危机的爆发或许是可以避免的。通俗一点说,风险管理是上游,危机管理是下游。有了上游的闸门控制,处在下游的公众,可能要安全得多。

  药品风险管理的第一个层面自然应该交给政府部门。一个现代政府的首要议程,是对公共议程的监督和管理。今天中国的质量监督部门已经在不断地向公众提示着可能出现危机的产品,这无疑是一个良性的进步。但是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与食品、电器、玩具等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一旦监管不力,存疑药品流向市场,势必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西方不少国家在药品风险管理中,都会不定期地提示某种药品在使用环节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中国社会同样需要这种风险机制的建立。

  药品风险管理的第二个层面来源于今天的媒体。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体已然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器。尽管公共

卫生部门和医药企业的一些人士因为形象、利益问题,常常规避媒体,但是媒体在保障公众合法权益的过程中,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就在华源公司“欣弗”危机出现的同时,
可口可乐
公司在印度的软饮料被媒体爆出可能含有杀虫剂成分。此后,中国食品监督部门立即通过媒体,对中国的可口可乐产品质量发布了信息。尽管二者并非同类产品,但食品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命关天的药品?

  而在目前我国制度监管和媒体监督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环节,当然是企业自身的管理。必须承认的是,在目前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医药企业是首当其冲遭遇质疑的。无论是药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使用环节问题,还是潜在副作用问题,都有可能毁掉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行业。20世纪80年代晋江假药曾经使得那个地区长期蒙上阴影,而甲肝疫苗事件也让全行业销量大受影响。少赚一点昧心钱,多一道安全检验环节,看起来并非难事,但是却有可能为自己和企业赢得未来的生存空间。

  近代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修路、办学、制药、造船”作为四大公益事业,而在近代中国人看来,这4个公益事业代表着最简单也最真实的现代化。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企业造出的每一片药,卫生监管部门认可的每一片药,都有可能是你们的亲人服用的药,那么这个充满了公共意义的行业,恐怕也不会那么轻易和随便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