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人民币第一应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5日 01:54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彭兴韵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教授近日表示,设计金融框架要充分考虑“人民币第一”的战略,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使人民币将来成为可兑换货币。所谓“人民币第一”就是指人民币在整个金融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中,要起到本位货币作用,国家要掌握铸币权。

  从历史来看,哪个国家的货币在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中成为计值货币,哪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就会取得主动权。以资本输出为例,全球的三次资本流动中心中,英国和美国作为资本输出国时,都是以本币作为计值货币的,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作为资本输出中心,却是以美元计价的。结果,日本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应对外汇市场的汇率风险时就显得很被动,当日元大幅升值后,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遭受了巨额的损失。日本学者吉川就认为,这是造成日本长达十多年经济衰退和金融败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经济大国而言,如果本币不能顺应本国贸易增长的趋势,成为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与贸易的计价货币,那么,本国货币也就不可能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这就意味着,本国货币没有取得与经济总量、贸易总量相对称的应有的国际货币地位。为了应对

汇率波动的宏观金融风险,政府必须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和欧元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因而美元和欧元成为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与此相对应,美国和欧盟的外汇储备量很少。2006年2月底,美国的外汇储备仅为383.72亿美元,欧盟在2006年1月底的外汇储备为1434.9亿欧元。反观亚洲,虽然日本和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日元和人民币均没有取得贸易与金融工具的重要计价货币的地位,因而中日成了全球持有的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更直接地说,现代国家间经济竞争的胜败关键,取决于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直接较量。经济大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其它国家之间竞争的最高形式便是货币的竞争。美国在长期大量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逆差的情况下,依然借助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捍卫了美国经济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再以日本为例,虽然它有大量的贸易顺差,1970年代以来一直是资本输出国,虽然日本曾试图大力推行日元的国际化,但日元在与美元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结果,虽然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还是显得十分脆弱。

  因此随着

中国经济的崛起,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建立多极的储备货币体系,则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也是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采取中国一贯的渐进性策略,首先让人民币在与文化相近、经贸关系更紧密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后,再让它成为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之一。实际上,除了对美国、欧盟保持着贸易顺差外,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一直保持着大量的贸易逆差,中国应当利用这样的贸易格局让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国际化。

  其次,则是应当发展以人民币计值的、开放的国际资产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金融资产选择。只有这样一个阶段,人民币才能真正取得储备货币的地位。只有在那时,我们才不会再为外汇储备的多寡而伤脑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