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晓朴: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矛盾突出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5:20 《中国金融》
- 张晓朴 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已经明显出现相对过剩。银行间市场央行票据的年收益率一度仅维持在1.3%~1.4%左右,当前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58%,比上年末又降低0.14个百分点。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相对储蓄过剩的经济结构和“宽货币、紧信贷”的制度安排综合作用的结果。传导途径是,相对储蓄过剩→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上升→基础货币扩张→流动性充足。在“宽货币、紧信贷” 的政策安排下,流动性不能通过主流的信贷渠道释放,必然就会拥挤在狭窄的货币市场上,压低货币市场收益率。 流动性相对过剩,主要会带来涉及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三大类问题。一是过多的流动性给商业银行的资金营运和盈利能力带来严峻考验。在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的情况下,银行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经营压力加大。由此可能进一步导致过度竞争,放大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尽管银行已经在试图通过转变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进行产品创新等措施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但要真正产生实际效果尚有待时日。二是导致企业间借债、民间金融等非银行信贷活跃。2005年以来,不少地方企业间借债趋于活跃。据统计,2005年年末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达26776亿元人民币,上升19.2%。2004年以来,浙江、江苏等地的民间融资一直异常活跃,融资价格高企。尽管从绝对金额上看,企业间借债和民间融资形成的资金流动尚不至于构成对货币政策的挑战,但可能会给金融、信用秩序稳定遗留后患。三是在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有限的情况下,过多的流动性最终可能会导致信贷膨胀,出现“宽货币”导致“宽信贷”现象。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前四个月我国银行贷款增加15740亿元,几乎占全年信贷增量的三分之二,同比多增6943亿元,表明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最终涌向了信贷市场。 与过去的调控相比,这一轮宏观调控银根始终不紧,甚至还相当充裕,紧的只是信贷。回过头看,信贷之所以能紧下来,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宏观调控使钢铁、电解铝、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房地产等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风险暴露,银行对这部分行业的贷款大幅收缩;二是来自银行监管部门的资本约束和风险提示,使银行的授信条件和执行标准跳跃性提高;三是股改银行实施授信集中管理等流程改革导致过渡期内授信时间延长;四是国有银行高管层面临的政治约束与激励使国有银行与宏观调控间的博弈弱化,这也部分地解释了2005年国有银行人民币贷款少增而其他银行机构贷款均多增的现象。 “宽货币、紧信贷”有其内在逻辑上的矛盾,这种刻意制造的落差只能作为短期调控手段,难以持久。“紧信贷”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和目标,如果不能辅之以价格和数量工具使其在银行内部化,最终只能是一厢情愿。现实中,追逐利润是银行的天性,银行一旦面临现实的盈利压力,在资金充裕而运用渠道极其狭窄的情况下,扩张信贷便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好在央行已经开始意识到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挑战,通过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以及上调存款的准备金利率实施调控政策。央行有关负责人亦表示,适度调控流动性是今后一个时期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出现“宽信贷”现象的同时,2006年前四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比上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从2006 年前四个月经济、金融综合运行形势看,应格外关注投资的反弹压力,及时评估货币政策风向调整的效果。 2006年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依然是经济中通胀和通缩因素并存,在防止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还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世界银行最近研究提出的措施之一是实施国有企业分红制度。2005年,国资委负责管理的国有企业的净利润为60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相当于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按照欧美以及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国家作为主要股东可以享受这部分利润的分红。如果我国也采取这种办法,则将有助于改变消费与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分红,企业的投资会受到有效审查和限制;分红收入可以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用于公共支出,如增加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以及进行转移支付等。据了解,有关部门已经着手探讨国有企业分红政策,从解决内外经济结构失衡的紧迫性看,这一政策出台应当事不宜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