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章铮: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可能引发严重的中年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 06:25 第一财经日报

  章铮

  在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人员、乡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下,许多人主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认为这有利于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但笔者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会带来新的失业问题——普遍的中年失业。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职工大规模地下岗分流开始于1995年以后。在此以前,国企职工基本上都是铁饭碗,即只要职工进入某一企业,无论是否需要,都可以在该企业工作到退休。因而当时国有企业职工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保障职工终身就业条件下某一行业的职工年龄结构。三资企业则不然。三资企业追求的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其用工的年龄结构也就反映了企业效益最大化对职工年龄结构的要求。把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职工年龄结构进行对照分析,就可以看出,随着三资企业,以及与三资企业同样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关行业用工的年龄结构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20~35岁的年龄组中,三资企业的职工比例比国有企业高出很多;而在36~50岁年龄组中,三资企业的职工比例比国有企业要低19~31个百分点。换句话说,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劳动密集型三资企业的用工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

  用工年龄结构年轻化,使得这些企业大量招收青年民工。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乡村的青年劳动力供不应求,同时中年以上剩余劳动力因城市不需要而大量闲置,没有收入,形成乡村劳动力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中青年农民工供不应求,出现持续的

民工荒,同时这些民工进入中年后将大量失业。

  因此,如果企业的目标由与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的保障职工终身就业,转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在企业这一目标转变时,在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不同行业中,会有2/3到5/6的职工失去自己的工作。如果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国有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在用工年龄结构上向三资或民营企业看齐,则必然会造成中年职工的大批下岗,从而引发严重的中年失业问题。

  对城市新成长的劳动者来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三资或民营企业普通工人的岗位是没有吸引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普通工人的收入本身就不算高,这类企业职工进入中年后的失业率高达2/3到5/6。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责城市新成长的劳动者挑三拣四,不愿意从事这一类的工作呢?

  中年失业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中年失业意味着劳动者工作年限的缩短与依赖社会保障(失业救济金或

养老金)生活年限的延长,会对财政产生严重的支付压力。以中年失业为主的城市下岗工人生活问题,已经使得许多企业与地方政府城市捉襟见肘。如果再加上民工的中年失业,则会使得各级财政不堪重负,甚至影响到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从乡村人口城市化的角度来看,中年失业意味着民工预期工作年限的缩短与终身收入的减少,从而使得大多数民工没有经济能力成为市民。

  总之,由于中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际上是青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因而任其发展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中年失业问题。因此,即使是从解决就业的角度,也有必要用有利于劳动者终身就业的技术工人密集型制造业来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作者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