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从中学天价掐尖看教育的极端商业化和功利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 18:29 金羊网-羊城晚报

  □孺子

  年复一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考试招生大战虽已临近尾声,但自7月中旬以来在某些地区发起的高中招生强大攻势仍然让人瞠目结舌:他们为网罗优质生源,不惜打出明码实价,与其他学校展开重金“收买”高分学生的肉搏战:你给3万元,我就给5万元,你给5万元,我就给8万元,甚至10万元、20万元(据7月28日《新快报》)。

  其实,近年来用优厚物质条件来争夺高分学生的“暗流”一直在涌动:有的从外地物色尖子,用户口作诱饵“挖角”;有的向尖子生发生活费,同时让其享受“博士生”待遇,专门为其盖起豪华套房,里头家电、手提电脑一应俱全,供其免费使用;有的学校软硬兼施,动员本年高考获得好成绩而无钱交纳大学学费的贫困学生放弃录取,返校复读,其学杂费生活费全免,一俟来年高考放榜再论功行赏,按上线档次发放巨额奖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过去一直在悄悄进行“花钱买学生”的较量,今年却骤然变得公开化、白热化。招生变成竞价拍卖,学生俨如有价商品,学校成了人口贩子,教育这块本来让人景仰的“圣地”竟然沦落为追名逐利的市场。

  学校花重金买学生,有人美其名说是学校求贤若渴,聚天下英才而教之;也有人把学校之间以钱作砝码展开竞争归因为近年高中不断扩招,优质生源短缺。笔者以为此等说法只是摸到皮毛,并未能触及以下两个深层原因。

  首先是教育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长期欠账,使不少学校形成了凡事靠自己不靠政府,靠市场不靠财政的思维定势,正如原教育部副部长所言,部分学校的乱收费是政府逼出来的。那些来自望子成龙心切而失去理智的家长之高额赞助费或择校费,又为这场生源大战提供了物质的保障。据调查有些地区其教育经费三分之一来源于学生的赞助费。在一家银行的大厅,笔者曾目睹十多名近乎疯狂的家长把银行职员骂了个狗血淋头,原因是该银行未能为某名校存储赞助费提供服务,最后经过请示银行收存了这些赞助费,家长们乐得恍如银行给了自己钱似的。

  巨大的社会需求造就了无本生利的商业

神话,三几个高分考生就能引来无数人的追捧,花几十万元的奖金就能赚取回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择校费,这种四两拨千金的买卖让学校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如今的教育日益变得功利化,不少地方政府习惯把中、高考分数与政绩挂钩。笔者有位在薄弱学校当校长的朋友,今年中考前因地方政府下达“不超区平均分就地免职”的死命令而给弄得整日愁眉苦脸,幸亏今年广州市中考成绩以等级及位置排序的方式来呈现,才让他躲过一场灾难。笔者近日在国内多个省市转了一圈,每到一处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铺天盖地的标语和横额,其内容除了部分是常见的政治口号之外,大多是地方政府或学校在标榜本地区或本学校的中、高考成绩。另据报道,去年某地因为高考成绩不佳,地方政府竟向当地群众作公开检讨;今年一些地方的领导也赤膊上阵,以行政手段加入这场生源大战。政府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争夺优秀生源自然成了学校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要治疗花钱买学生现象有许多药方,但当前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狠下猛药:一是彻底改变“高考指挥高中”的思路,使高中教育与高考脱钩;二是改变高中招生公办与择校并存的方式,实行并轨收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