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卢中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经济波动周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 15:40 北京日报

  宏观调控客观性、科学性、前瞻性的依据——

  卢中原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让经济发展能够平稳、持续、协调地往前运行。完善宏观调控措施的过程,实际也是我们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保证我们的经济比较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还得完善我们的宏观调控体制、政策和相关的手段、工具,我觉得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宏观调控呢?

  科学的宏观调控要强调科学性、前瞻性、预见性。要做到以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发展转轨,首先应该加强研究、把握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并依据对周期性的认识来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时机和力度,来达到经济的稳定增长。根据这些年对经济周期的研究认识,我们必须承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肯定存在经济周期性波动,而过去我们不承认这个。大家知道,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以为周期性的波动只存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的计划避免经济波动,但事实上,因为我们的经济机制和经济体制不合理,不但没有消除经济的波动,反而出现了非常大的波幅。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的国民经济大起大落的幅度超过了50个百分点,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少见的。此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各种政治运动,我们的经济波动幅度都非常剧烈。到了今天改革开放年代,我们也遇见过很多次的波动,包括改革开放初期的“洋跃进”,包括1988年的价格闯关,包括

房地产信贷投资的过热,2003年又出现了局部地区和行业的投资过热。就是在这样一段时间内,我们反复遇到这样的波动,这让我们反思,经济运行怎么才能避免波动,或者使得波幅能够尽量小一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们的决策层,都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经济波动的周期,这一点不承认是不行的。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接着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波动,我们在什么程度上用什么样的机制和手段可以平抑这样的波动。在早期的时候,出现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预调,但不要“急刹车”。依据周期性的规律,出招过早是不妥的,可能把经济健康向前的态势打下来;但是出招过晚,全局性过热出现以后,代价就会很大,所以又要提前。所以说,宏观调控的方向是什么,力度应该怎么样,时机在什么时候,这样的一种研究和把握,对于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从现在我们对经济周期的把握来看,首先我们要关注短周期波动的一些先行指标,包括价格、订单,还有企业的供求,特别是企业经理人对市场供求变化的一些预期,这是短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观察好这些指标,就可以及时调整我们宏观调控的方向。先行指标中有一个采购经理人指数,从年初到5月份,这个指数一直在上升,它可能预示着在未来的3到6个月内经济要看涨,所以宏观调控就要注意到这个时候膨胀的可能性比较大,相关政策的力度就要调节好。此外,就要关注那些中长周期的因素,比如说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企业存货调整的周期、经济结构变动和产业升级导致的中长周期的变动,这个时候长周期和短周期的波动扩张,叠加在一起,就可能导致经济扩张的势头过猛,这就要研究,处于这样的集中焦点的时候,宏观调控针对的方向就是经济过热,力度就可能需要大一些,而时机尤其要把握得准确,不能太滞后。但是如果长周期的回落和短周期的扩张交错在一起的时候,情况比较复杂,就得研究了,利润到底有多大,能够导致经济膨胀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依据,不然的话,什么叫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就很难说有效。

  当前,对

中国经济的判断有三种:一是认为高位趋稳,稳中有升;一是认为高位趋稳,基本正常;还有一种是
通货紧缩
。认为现在偏冷的是极少数。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比较表现出高位趋稳,稳中趋升的态势,后半年是不是延续这种态势,就要观察先行的指标,还要看周期性的因素是不是叠加,要研究这样的综合因素,然后决定我们紧缩性的措施。

  总之,宏观调控首先要保证发展的平稳、健康、稳定,不能让它大起大落,这是宏观调控本身要把握好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根据周期性波动的规律来把握好调控的方向、时机和力度。这就是我们研究经济周期性的重要意义之一。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