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电力减薪戳到痛处 先拿谁开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 10:11 经济导报

  人人都想收入高一点,但前提是社会分配是公平的。很多人认为,像电力一样的垄断行业大幅度提高员工收入侵占了公共福利。

  电力要降薪极受关注,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真的能降下来吗?有专家说,像这样的内部行动可能只具象征意义,实际效果不会很好。那我们就瞪大了眼睛看着吧,究竟会不会玩真的? ———张广德

  ◆导报记者 王新亭 济南报道

  收入被夸大 比其他行业高两倍多一点

  电力系统减薪,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这“风口浪尖”的时刻,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部门和员工,谁也不愿意公开站出来说话。记者几经努力,才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级干部那里了解了一些情况。

  “现在媒体将电力系统减薪炒得异常火热,但有媒体称电力系统的收入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5至10倍,这显然是夸大了。”这位科级干部说,自己现在一年的收入是10万元出头,也就是比其他行业平均收入的两倍多一点,集团公司的正(副)处级一年则在20万左右。“当然,电网总部和沪、苏、浙的一些公司,收入要比我们高得多。他们的正(副)处级一年能拿到30万左右,正(副)科级则是15万到20万。”

  他还介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下属33个单位,像山东电力中心

医院、山东英大科技有限公司和山东电力设计研究院等,已经向社会完全放开,自己养活自己。真正具有行政职能的主要是全省17个市的供电公司,但他们的收入不高。现在一个地级市的供电公司,普通职工每月工资不到2000元,加上每月住房公积金1000多元,一个月的收入是3000多元。扣除
养老金
等各种费用后,一年发到手里也就3-4万吧。系统内职工的电价现在与居民一样,福利电想都别想,每年节假日发钱不到2000元,不见得比其他企业的收入高。

  另外,在电力职工中存在着全民身份、集体身份和临时工的差别。前两者在工资福利水平相差不大,但在交纳公积金和养老保险时,全民身份远高于集体身份。而临时工则在福利水平上与两者相去甚远,甚至没有正常的养老保险和公积金。最基层的农电工每月的收入在500元左右,而且还没有养老保险。

  他认为,电力系统收入高的都是能掌握实权的领导,许多单位的正(副)处级一年的收入20万左右,正(副)科级一年8万左右。这种现象在其他国企里也存在,不是电力部门的专利,社会上一些针对电力行业的观点,太情绪化了。

  不会率先大幅减薪

  对于电力系统是否真的减薪,该位科级干部说,集团公司正在学习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工资计划管理、工资收入管理、人工成本管理和规范工资收入等一系列文件,而且国家电网公司已在内部会议上要求:各单位2006年工资总额实际发放水平控制在2005年发放水平之内,一律不得在工资总额以外发放工资性收入。

  关于减薪的力度,社会上有许多个版本,有的说要降低30%,有的说降到50%,有的甚至说要退回到1997年时的水平。

  该位科级干部介绍,电力系统的这次减薪计划还没有具体的执行措施,只是提到“控制在2005年发放水平之内。”也就是说,今年的工资肯定不会涨了。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至3倍,大家处于同一个水平。所以,电力系统是不会率先单独大幅减薪的。

  他还提到,国家电网公司在内部会议上的要求,着重强调的是“一律不得在工资总额以外发放工资性收入”,所以要减的并非总收入,而是工资。即便是工资减少,电力系统也可以从福利待遇等方面给职工进行弥补。

  另外,电力系统的这次减薪计划并没有具体的配套措施,比如,如果某个企业拒不执行减薪计划将遭致什么样的处罚?所以在没有具体措施的情况下,大家都在等,看上面有什么指示,兄弟省份有什么动作。

  电价涨得不是时候

  这位科级干部说,我们这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主要是电价涨得不是时候,吸引了人们太多的注意力。

  前不久中央开会,要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再加上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24日起开始首次审议反垄断法草案。这种形势下,6月30日发改委又在全国范围内调整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

  客观地说,2.5分钱的调整幅度对一般民众生活的影响并不大,每户家庭月均多支出也就在10元左右。但社会上对此次电价上调的反响却要强烈得多,仅仅2分钱的调价,引来的是社会对电力行业的口诛笔伐。

  其次,在涨价措施出台的前几个月,电力行业亏损的消息就不断传出。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电力行业2005年运行分析及2006年趋势预测》报告指出,2005年电力全行业亏损企业1280户,亏损额127亿元。一方面是电力行业整体的亏损与低盈利状态,另一方面是电价节节攀升与电力企业员工整体高薪的屡屡被曝光,所以就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减薪不情愿

  任何一次改革无疑会产生阵痛,此次降薪更是戳到了痛处。对于电力系统的职工来说,改革可能会让他们失去身在垄断行业的种种优越性,从而让他们失去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收益。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对待降薪改革时,打心眼儿里就持不愿合作的态度。

  电力系统的工资相比较当地来说,是比较高,但是并不是最高的。这位科级干部说,超过电力系统的有烟草、盐业、电信、通信,等等。和公务员比是高些,但生活质量绝对比不上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如果要减薪的话,大家一起减,不能只拿电力“开刀”。

  同时,相对于其他垄断行业,电力系统的劳动强度很大,工作环境(尤其是一线职工,如变电、线路以及发电厂车间等)也很恶劣。

  再次,“减薪风暴”首先向谁“开刀”也是个问题。是拿临时工、基层工人先“开刀”,还是先拿年薪高达数十万甚至百万的管理层“开刀”,现在谁也不知道。他的意见是,企业老总和中层干部过高的薪酬应该先降下来,还要向生产与后勤一线的广大职工与工程技术人员倾斜,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积极性,缩小差距。

  电信叫屈:我们最少

  ◆导报记者 张广德 济南报道

  “电力降薪肯定和我们无关!”小吴的第一句话很出人意料,“电建公司在电力系统收入是最低的,怎么可以再降?发电厂和供电公司也许应该降一降。”小吴是山东电建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已有十年工龄。

  “减薪”砸不到电建的头上

  令记者略感意外的是小吴对电力降薪的话题很是兴奋,而且非常关注,经常上网浏览有关降薪的专题和新闻。

  “供电的收入比发电的多,发电的又比我们建电厂的多,我们的收入和他们没法比。尤其是供电公司收入很高,降他们的薪也是有可能的。”小吴解释,“我一年到手的收入也就4万块钱,另外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住房公积金和社保。像这样的收入水平没法再降了吧?”

  小吴介绍,他们公司固定职工大约有3000人,固定职工也就是所说的正式职工。自己在公司本部工作,负责通讯网络,10多年的工龄。公司的收入结构是中层管理人员大约是普通职工的1倍,也就是年收入8万多元,公司领导大约年收入20万元左右。在生产一线的职工收入高些,这些职工要长期盯在电厂工地,一去就是数年的时间。生产一线的职工收入包括各种补助,年收入可以达到6万元左右。小吴自己就曾在聊城工地蹲了5年。当然,工地上也有很多临时工,临时工的收入随行就市,自然比正式工低了很多。

  电建公司财务人员老李介绍,他们公司的职工收入在电力系统基本上是最低的。供电公司的普通职工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中层达到20万元,领导能到30万—50万元。“电力系统减薪也是减他们的,我们这点收入还怎么减啊?每到发工资的时候,职工还都嫌少呢!”老李说。”

  “你们的福利不错吧?听说电力系统不仅工资高,福利也很好啊?”记者问。“我们公司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福利,也就是每个月1000多元的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算不错了吧。”老李回答,“相对于供电和发电的职工福利,我们差得太远了。”“如果加上住房公积金和社保,年收入也有5—6万元了,相对于济南市的人均收入也挺高啊?”“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老李有点不以为然。

  “山东境内在建的几个电厂都快要完工了,青岛的刚结束,菏泽二期和聊城也要完工了,估计明年不会有这么多的项目了,公司效益怎么样还难说呢。”小吴有点迷惘地自言自语,“我们建电厂,人家发电,收入比我们还高;你发电我上网卖电,销售的又好过生产的,呵呵,听起来也有点意思哦。报道说,一个抄表工年收入过10万元,并非没有可能啊。”

  集资分红收入多

  电力搞三产是出了名的,职工收入的另一部分就是集资分红,这是提高职工收入的另一大块。小吴已经陆续集资了10多万元,年息有15%左右。但小吴对此并不满意,一是其他的电力单位集资分红要比他们公司高得多,二是他入股的个别项目效益很差,本钱什么时候能收回还有不少疑问。

  据了解,电力行业的员工认为搞三产集资分红是很正常的,毕竟他们也是出钱入股的股东啊,股东分红合情合理。三产的发展也有背景,过去在减人增效的改革过程中,为了更好安置富余员工,电力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职工集资开始大办“三产”。刚开始的“三产”还是以宾馆、餐饮之类的产业为主,但后来开始投资与主业相关的电力物资的生产、销售或施工辅业,甚至有的直接投资了主业。原来的富余员工都是电力系统出来的,做与电力相关的产业自然是最熟悉的。由于具有主业的垄断地位,电力的三产开始“回报”电力职工,成为电力职工高收入的重要来源。

  小吴介绍,电力企业的三产中,职工占有股份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在一些电力企业,职工经常交数万元以上的集资款用于投资参股三产。同时,三产多与电力单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业务范围交叉,资金结算迅速,有时“三产”甚至不需为生产经营垫付资金。三产搞得好收入就高,也可以利用关联交易,将主业的利润转移到职工自己投资的三产上。

  在电力系统,为什么电建的收入福利是比较低的,而供电最好呢?小吴介绍,一方面因为发电放开了,煤价又上涨,竞争激烈。而更重要的是,由于放开竞争,发电和电建现在都没有什么“抓手”,而供电“独此一家”,这样三产的效益就非常好。厂网分离之后,电厂发的电都必须要经过电网,而电网又对电厂的电价和发电小时具有很强的话语权。电网搞一个三产公司,生产电厂用的设备,电厂就要很给面子,而且,有的地方电网的三产直接投资电厂,自己发电自己调度,当然赚钱。

  按照小吴的看法,这次降薪也许会真的实现,因为媒体炒得很热。

  供电喊冤:为啥单挑电力?

  ◆导报记者 吕文 聊城报道

  “虽然说电力系统工资水平不低,但并没有一些媒体中所报道的那么悬乎。从我们地区一级的电力局来说,我感到比较准确的工资水平是所报道的三分之一左右,超过这一水准的报道不是炒作,就是极少数的特殊情况。”

  说这话的是聊城市电力系统的一位科级干部王先生。王先生是记者的一位好朋友,在电力系统工作了十几个年头。谈及最近媒体集中报道的“电力系统将掀减薪风暴”一事,他表现得有些不屑一顾和愤愤不平,因为至今为止,他还没有看到任何有关官方文件或通过会议传达的相关指示,有关报道“难免有些捕风捉影的嫌疑”;再者,“明明收入没那么高,却被扣上了一顶高帽子成为众矢之的,你说冤不冤?”

  我一年才挣5万元

  最近有媒体报料说,电力系统一般职工的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科级在15万-20万元之间,处级在30万左右,司局级更达50万以上,总体工资水平是当地平均收入的5倍“并不是一个高估的数字”。

  对这种说法,王先生有些不服气:“司局级挣多少钱我们没法比,在我们市电力局,我了解的情况是,一般职工的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科级在5万元左右,处级在10万元左右。”怕记者不信,他又补充道:“我干了这么多年,也是个科级干部了,一个月才拿不到4000元钱,一年不到50000元;我们老总是处级干部,工资最高,一年也才挣不到13万元。

  王先生分析,他们之所以收入不高,可能与地区差异有很大关系,山东西部地区普遍比东部低一些。另外,据其了解,省级的电力公司收入比市级能高一大截,差距在两倍以上,媒体可能说的是这一部分人及其上级公司员工的收入水平。

  “全国有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各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我认为收入畸高的毕竟是少数,不能以偏概全。”王先生肯定地说。

  额外收入是个人行为

  至于工资收入之外的福利收入,王先生称各种保险、补贴都按照国家规定发放,不可能出现“多交3倍的养老保险金”、“超过10万元的单项最大保险金额”、“每月数千元的住房补贴”等现象。王先生坦言,现在单位职工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控下已经很少了:“单位曾经讨论过,按100度电以内每度比市场价低一毛钱给职工优惠,但鉴于意义不大且影响不好,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王先生现住在4年前单位集资建设的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中,“20多万元的房款是分期贷的款,当时1500元/平方米的单价与市场价相差无几,只是配套和物业好一些。”

  3年前,当地一家铝厂由于资金短缺募集资金,王先生和许多同事一样投入了几万、几十万不等的资金,据称年收益率达20%以上,目前本钱已经收回。王先生一再强调这种行为只是个人行为且冒了很大风险,借了不少钱,与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关系,因为许多单位的人都投了钱。据介绍,目前,该铝厂由于资金问题已经解决,不再接受新的入股分红者。王先生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决断:虽然借了十几万元钱背上很大的负担,可现在老本已经挣回来了,剩下的就是“纯利润”啦!

  为啥单瞅电力系统不顺眼

  应该说,王先生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在当地还是比较高的,平时也少不了到济南来参加各种培训,去南方参观学习兼旅游观光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最近还准备在沿海城市投资买房。

  尽管如此,王先生认为,与烟草、电信、石化等垄断行业相比,电力系统的收入状况并不占多大优势:“我一个在省城烟草系统上班的同学,年收入最少有十几万,不但有价值十几万元的家庭轿车,还有两套建筑面积分别达100多平方米的私人住宅,与人家比,我真是小巫见大巫!”

  “即使与公务员相比,我们也没有什么优势。”王先生接着说,“我们的工资与公务员不相上下,但人家的含金量多高!一般电力系统职工与外界打交道很少,基本不存在什么权利寻租现象,灰色收入更是少之又少,有什么本钱跟人家比?”

  谈到最后,王先生还有些余气未消:“垄断行业不只电力系统一家,比我们收入高的不在少数,为啥单瞅电力系统不顺眼?一个电厂抄表工曾被传出年收入10万元的新闻,被我的同事传为奇谈,早知这样,我们都去干抄表工好啦!”

  减薪:动真格还是摆姿态?

  ◆导报记者 任旭强 济南报道

  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已成众矢之的。中央提出“调高、扩中、提低”的分配制度改革主线,而今,“调高”矛头直指垄断行业。

  值得关注的是,限薪帷幕已经拉开。据悉,国家发改委正在对电力等行业掀起“减薪风暴”。

  “关键是以市场化改革打破行业门槛限制,斩断其中的灰色利益链条。”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魏建直言。魏建先生曾进行过十余家电厂的薪酬制度改革研究,对垄断行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与成本控制有深入见解。

  灰色“三产”

  “分配领域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魏建出语一针见血。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而现在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不公已经严重阻碍了效率的提高。

  实际上,电力行业真正与社会拉开差距的,并非单纯的工资性收入,而主要是“三产”股权投资分红,其实质是一种灰色收入。之所以称之为“灰色”,是因为这并非是面向社会公开募集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系统内部,从事的又是与其垄断主业相关的行业,是垄断利润的变相转移。

  “电力‘三产’借助垄断地位取得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不公平的优势,也是一种脆弱的优势。”魏建认为,如果真正实现市场竞争,那么这种优势将荡然无存。目前的问题是,竞争还不存在,因而垄断依然,“三产”利润滚滚而来。据悉,在许多地方,电力职工收入位于当地的“金字塔尖”。某地有一个说法,电厂发奖金的时候,当地的物价都要上涨几分钱。

  当然,各行业之间,收入存在差距是正常的,但是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就极不正常。问题是,这种高收入是否与一个人的能力和贡献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如果大家能看到这种直接密切关系,那么不公平感就会减弱。但现在这些职工能够拿高薪,仅仅因为其处在垄断行业,这也是当前舆论矛头直指电力垄断的一个根本原因。

  目前的另一个难点是,缺乏对收入的有效监控,圈外人无法知道垄断行业职工的确切收入到底是多少。我国现阶段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支付体系,大家都是现金交易,你不知道这些钱是从何处来,又如何消费掉了。现在来看,支付体系的建设还需要一个过程。

  应该看到,我国对垄断行业的有效监管才刚刚起步,工资差别仅仅是表面现象。虽然在经济学中,垄断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其明显带来的效率缺失,使人们意识到对这些行业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姿态”的背后

  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在垄断依然存在的背景下,当前的限薪能起到多大作用?

  魏建对此并不乐观。他认为,如果本质上不解决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的管制问题,限薪就是舍本逐末。在此背景下的限薪,很可能流于形式,“仅仅是摆个姿态而已。”

  应该看到,电力行业的薪酬制度改革属较早之列,他们的工效挂钩、年薪制等探索都比较超前。但是正因为探索较早,对改革措施早有“心得”,所以许多人探讨收入改革时,往往会先把如何保护好自己行业的利益放到重要位置,而非从全社会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

  “电力行业高收入也有其时代背景。”魏建解释道,当时在全国电力紧缺的背景下,国家为了提高电力行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意留下部分超额发电利润发放给职工,以此鼓励生产。公允地说,这样的举措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薪酬具有典型的刚性特征,一旦提上去,就很难降下来。因而造成该行业目前薪酬明显超过社会平均水准。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两三年前,正值新一轮电力紧缺之时,“三产”分红尚未纳入薪酬控制体系,当时电力主管部门也在考虑如何防止电力利润通过“三产”的形式往外转移,后来就提出三产与主业必须有效分开,但是直到目前,这种分开仍不彻底。

  电力行业人员过多,分流下来的人员兴办第三产业,但由于他们长期从事电力工作,最熟悉的仍然是本行业,所以“三产”也往往与电力有关。问题是,如果“三产”与电力主业有股份上的联系,很可能产生一个结果———主业平平,而“三产”利润丰厚。因此,只要投资分红未得到控制,降低工资性收入仅具象征意义。

  截断利益链条

  行业垄断短时间内难以被打破,难道就注定我们无所作为?

  并非如此!

  “当前完全可以截断其中的‘灰色’利益链条。”魏建建议,目前较为可行的办法为,推进市场化,拆除电力“三产”的行业门槛,将电力设备生产等领域的企业放在同等地位竞争。如果社会资本能够平等参与的话,那么电力“三产”的利润率将会大幅度降低。进而,在招投标环节引入第三者监管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国家对垄断行业正加大监管力度。《反垄断法》已是呼之欲出,今后几年,基础制度的建设将取得明显进展。

  “还要建立垄断成本分析机制和基础性电力管制制度。”魏建说,在现有条件下,成本监控极为重要,对成本中哪些应该由社会承担,哪些必须让企业承担,必须厘清。例如,煤价上涨,电价到底应该上涨多少,这些上涨的电价将用在何处,都要有明确规定。价格管制是其中的重点,因为只要定好产品价格,利润也就能够确定了。

  目前电力行业改革步伐已经加快,例如实行厂网分开、分为几大电力公司等举措也引起公众的注意,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其改革进程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收入分配改革,改的正是那些收入与能力、贡献不相匹配的行业和群体,随着改革的深入,“公平”有望被提到一个更高位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