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禹晋永:重构央企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9日 14:04  财经时报

  预计到2007年,央企数量将由目前168家最终被归并到80至100家。这将暗示,隶属于国资委旗下的房地产央企并购潮有望爆发更大的想像空间

  央企改制问题一直困惑着国资委及央企相关领导高层。

  如何保证央企在市场竞争中的品牌地位?如何实现国有资产的最大增值?如何留住央企人才并保证所有员工切实而根本的利益?为了更好地探讨和寻求一条央企市场发展之道,《财经时报》记者带着诸多疑问专程走访了一位业界“大腕”——禹晋永。

  他,一位曾让黄光裕都念念不忘,一心想“挖出来”的央企人才,曾号称中国房地产界高管层三大博士之一。几年前,他曾在北京及四川等地的央企或国企中掌管着上亿元的国有资产,但后来竟然出人意外地离开央企,放下手中“权杖”,投身于私营民企公司。

  而他对于现代市场下央企改制的经验与看法,更值得我们关注。

  《财经时报》:央企改革是一种怎样的改革?

  禹晋永:央企改革一般以资本为主,实现资产与经营者相分离的一种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式。它在进行行政权力组合的同时,还要进行市场与资本的组合。这种改革中人是关键因素,包括员工安置工作,以及企业人才的培养与善用体系。目前非央企的一个老总年薪达百万元,而掌管几千万甚至几十亿的央企董事长年薪似乎远不能比。而且,这些央企董事长永远不是企业的所有者。

  央企改革通常三五年才会见效,因而常被业界视为一种企业“阵痛”。成功的央企改革可谓“航空母舰”式组合发展,相反则只是一种“小舢块”式集合。

  可能目前的一些财富榜上,50%的富豪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因为他们曾是央企锻炼的人才,是国资委的“高级打工者”。由于旧的央企机制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展,因而纷纷“下海”。而这从经济学讲则是央企资本的流失。

  《财经时报》:以前进行的一些房地产央企并购重组,是否有成功的改革?

  禹晋永:判定改革成功与否,关键要用历史的视角去评判。一方面要注重机制上的改进,即企业对投资者是否有一定的收益回报。另一方面要从员工安置上考虑,因为改革后,许多员工将从管理者向管理者持股者(MBO)的角色转变,而这是一种艰难的意识改变。

  有些央企的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简单的“集合”,而非“集成”。而这正是央企改革的通病。以目前形势来说,并购重组的央企能否在三五年内达预期实效还是个问题。因为他们可能只在办公与人员上实现了一些拆并重组,很难有本质上的突破。故而,到现在为止,央企重组还没有一次是成功的改革。

  《财经时报》:民营资本有多少希望能参加央企改制?

  禹晋永:央企改革主要涉及资本问题,通常情形是央企成功地与外资资本与民营资本进行对接,从而变成一种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当然央企所占股份会有绝对优势。

  但在如今资本时代里,民营资本的概念只是一种过时的误解。因为,改制后的央企也只是暂时的定性。这时国资委其实是真正出资人,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资本都在一个层次上,只是持有者不同,不存在民营资本一说。原则上只要有资本进入市场,进行流通,那么就可能参与央企改革。

  《财经时报》:如何看待目前国资委与央企的微妙关系?

  禹晋永:他们两者其实是出资人与经营者的关系。因为任何公司都属于社会,所不同的只是股权的多少而已。而在央企中,所谓老板也就是国资委了。

  《财经时报》:央企改革的成本是多少?来源在哪?

  禹晋永:其成本可能会有两方面的“心思”:老的央企股份改制时,要有历年亏损的评估与认定;而最大的成本在于员工(人力)成本,如随着工龄计长的薪资及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是央企改革中特别棘手的问题。此外,改革过程中还将出现的各种财务、核算、意识改变等等都是一种隐形资本。

  而这一切资本的源出,只有在通过接受外来资本的方式来实现平衡发展。这也是央企不断进行国内外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07317)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