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搅局者的历史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 06:54 中国青年报

  王磊

  近一个时期,三一重工的执行总裁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里向“徐工并购案”不停地开枪,使得重工机械行业的一个非常专业的并购案例,成为网络世界持续争论的热点。

  他提出了一个要害问题——国企贱卖。

  两年前,香港教书匠郎咸平也是从此问题入手的。当时郎咸平的大喝,使曾经一度流行的国企改制MBO成了过街老鼠。如今,向文波一声断喝,大众顿时将目光移向新的敌人——跨国公司和跨国财团。这个时机不早不晚,恰好发生在国家决策层开始全面反思工业发展战略,格外强调“自主”两个关键字的当口。

  其实,有关警惕外资并购本土优质企业的话题,去年就多次见诸报端。今年两会期间,原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还就此问题提出过政协提案,直指跨国集团对中国公司图谋不轨。

  凯雷并购徐工集团,其引发争议几乎是必然的。徐工是中国本土最优秀的机械工业装备大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是名副其实的“老大”。而凯雷财团,是资产排名世界第六的私募股权基金,其投资目标多是各国军火、

能源、金融、电信等“命脉行业”。为什么中国的好企业非要卖给一个动机可疑的老外?就算是这个外国人钱包鼓鼓的,有的是绿票子,难道没有更好的方法把好企业留给咱自己人吗?这些问题,在某些经济学理论家假想的一桩纯粹商业交易里,也许不是参考指标,而回到现实,它就自然成为任何一个可能没有半点商业常识的老百姓都要质疑的问题。

  向文波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点燃了网络世界所积蓄的热情。他说,“看到一些外国资本利用财务制度的漏洞、产权交易的不规范大肆收购中国企业,整合中国的市场资源,我感到心痛。”而他提出的方案则令人惊奇而兴奋:“三一重工是行业内最大的民营企业,体制上和徐工有互补性,可以帮助它完成改制的愿望。这是徐工最需要的东西。改制并不一定要借助美元完成,人民币也可以。”

  事实上,三一重工是否还能参与徐工的并购,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了。向文波本人,其实也对这桩“生意”不看好。而具体到并购过程的各个细节,比如在竞价时,到底谁出的价格最高?谁的出价最有“资格”最终控股徐工,是凯雷还是摩根?三一的出价到底为什么没能入围?等等,这些细节已经变得琐碎。

  意义重于生意,过多质疑向文波的私利动机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中国的商业传统中缺乏全球经济博弈的经验,因此容易被那些漂亮的理论所蛊惑。但真正面对残酷竞争的“排头兵”们可以用常识进行判断。

  我认为,在“如何从国家战略上维护产业和经济安全”这个宏大话题中,向文波的提议一针见血,最具现实意义也最具说服力。而更有意义的是,在这个“负责任的搅局者”一阵煽情之后,徐工并购案最终如何了结,成为一个具有走向意义的信号,恐怕在

中国经济和工业史上都将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