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李军杰:中国经济高增长为什么伴随着低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 10:47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李军杰

  近日就业问题聚集了人们的注意力。个别媒体报道“六成毕业生可能面临失业”(对此,团中央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严肃驳斥)。而社科院刚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

  尽管媒体所谓“六成毕业生可能面临失业”报道确实存在夸大和炒作的成分,但是目前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却是不争的事实。从供给看,据统计,2006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预计到2007年下降到约1400万人,2008年以后大幅下降到1000万人以下,因此,今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加大。按照新增1700万劳动力计算,即使劳动力参与率保持75.35%的水平,劳动力供给增量将达到1300万人,新增失业人口将继续增加,就业形势严峻。

  从需求角度来看,经济高增长却没有带来高就业。2001年-2005年GDP增长率分别为8.3%、9.1%、10.0%、10.1%和9.9%,经济增速在节节高攀。但是,2001年-2005年总就业人数增长率分别为1.30%、0.98%、0.94%、1.03%、0.83%。由此可见,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增长速度极不协调。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笼统地讲,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投资属于资本密集型投资,其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从而对就业需求的拉动较小。

  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恰与就业增加的需求形成背离趋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我国大部分的加工贸易处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和末梢。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加工企业的前后向和旁关性关联辐射作用较低,更谈不上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效应极小。

  其次,在GDP考核标准和现行财税体制框架下,地方政府纷纷盲目上马“税高利大”的项目,而不是理性培育区域主导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只要有“排浪式”消费就有一哄而上的“排浪式”生产。从自行车、电视机一直到小汽车、

房地产,区域产业同构化如出一辙。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各地对钢材、电力、房地产等行业的过度投资以至于最终导致产能过剩也没跳出这个套路。经验观察告诉我们,凡是脱离区域比较优势,盲目追风所上的项目一般形成不了本地内生性的主导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非常小,更谈不上拉动就业和收入。

  最后,中小企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远高于大型企业,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对缓慢,也是导致对劳动力吸纳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十一五”期间,还有三个因素将使本身就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首先,“十一五”规划将耗能和污染指标列入了约束性指标,可以预见,一些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必将限期关停;其次,目前贸易顺差屡创新高,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人民币升值
出口退税
率的降低的语境,这些因素都将对外贸出口企业的发展形成严峻考验;此外,控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直是本轮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从上半年的指标来看,调控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下半年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增强,一些落后产能将停产,以上这三个因素必将进一步恶化“十一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方面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研发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同时还应进一步落实鼓励企业增加就业的财税、信贷优惠政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