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汇率调整难解国际收支失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 07:25 新京报

  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经常账户的顺差)并不直接取决于贸易政策或产业竞争力,而是由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决定,与汇率无关。

  继5月创下单月外贸顺差新高后,我国6月外贸顺差再攀新高至145亿美元,而上半年外贸顺差则同比大增55%达到614.5亿美元。2006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9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2.37%.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加剧,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运行构成一系列挑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日前表示,人民币应当继续稳步升值,这是改变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状态的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

  国际收支失衡是当今国际金融制度的必然结果

  当今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全球经济失衡: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积累和中国等东亚国家经常项目顺差迅猛攀升。但出乎众多经济学家意料,在越来越严重的失衡态势下,世界经济却连续数年保持强劲增长。全球经济连续11个季度经济增长超过4%,今年1季度高达4.9%。

  从根本上讲,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或一般而言的国际收支逆差,乃是当今国际金融制度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是必然要求。

  当今“国际本位货币竞争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国际金融制度事实上又回到了以国别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特别是在东亚地区,麦金农据此将这种国际金融秩序概括为“美元本位”。

  美元是全世界的储备货币,所有国家都需要美元作为最后的清算手段。美元是全球经济交易的计价货币。不断增长的全球经济、全球贸易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不断增长的对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客观上都需要美元及美元定值资产的供应不断增加,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要储备美元,储备美元就意味着多卖少买或贸易顺差,要不就是向美国或他国借储备货币,但最终也还得靠贸易顺差来偿还。将美国作为一方,世界其他国家作为另一方,美国必定是贸易收支逆差或国际收支逆差。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持续地产生贸易逆差,成为当下全球经济正常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必要条件之一。

  这样一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合作和制约基础受到了严重破坏,各大国之间不愿意或没有能力相互吸收国际收支调节的冲击,也无法对美国的国内经济政策进行制约,国际本位货币市场成为一个“无政府规制的高度垄断性市场”,其稳定完全依赖于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故此,在高度垄断的国际本位货币竞争市场中,

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受到极大削弱。

  非常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国际经济制度问题,却被众多海派经济学家似乎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忽视了,依然在布道所谓经济学教科书的“金科玉律”: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的“价格弹性或汇率弹性”———本币升值,顺差缩小。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与汇率无关

  美国的内外经济不均衡必然要求不断供给美元信用、通过美元贬值调节其国际收支,才不致引起国内经济衰退,但同时也必须有相应的经济体能够吸收美元贬值的冲击,欧日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景气低迷,已经无法或者不愿吸收这一冲击。如此,无论从经济规模、增长速度、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和汇率水平方面,转型时期的中国似乎均符合吸纳国际收支调节冲击的条件。

  转型经济体的典型性特征是政府主导,一个必然的结果是,经济增长模式是投资驱动型,由此导致收入分配的结构问题。因为投资直接关乎要素的分配,如果资本要素增加很多,而劳动要素的比重低下,劳动收入部分和资本收入部分的相对比重就会降低。过高的投资率必然造成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缓慢,使得分配结构发生扭曲,也就是收入差别拉大,导致全社会整体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投资增长,由此陷入一个高投资、高储蓄恶性循环。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储蓄始终大于投资,国内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国际需求自然成为国内生产过剩的对冲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投资消费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国际收支顺差乃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由此观之,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经常账户的顺差)并不直接取决于贸易政策或产业

竞争力,相反,它反映了内在的宏观经济因素,最终取决于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它们决定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而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几乎不受贸易政策的影响,更不会受到其他国家货币升值或贬值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最终是由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决定,与汇率无关。

  传统的通过汇率来调整贸易平衡的机制完全失效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矛盾。在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生产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并实现了按价值链组织全球分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水平,加快了全球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亚洲区域内跨国公司垂直型专业化分工深入发展,实际上造成了亚洲区域内其他国家对美欧两大经济体的贸易顺差部分或全部地转嫁给中国,使中国对美欧的顺差大幅增加。一个显然的结论就是,全球化趋势下各国产业优势在技术进步下加速分工,从根本上改变了货币、贸易和更多宏观经济变量的传导机制。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几十倍的生产要素价格差,使传统的通过汇率来调整贸易平衡的机制完全失效。汇率调整的结果更多反映在产业价值链各主体利润水平的波动,而根本上无法改变全球贸易模式。

  □刘煜辉(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