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产能过剩软调控降低能耗硬指标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 06:43 第一财经日报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行业调控的重点正在悄悄发生转移。近日,国家发改委连续发布了几个对高耗能行业投资进行警示的文件。这显示,调控重点有可能从“产能过剩”转向“高耗能”。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10.9%,投资增速与信贷增速都居高不下,为行业调控吹响了警号。然而,今年以来,行业调控在一些地方和行业中,都遇到了较大的阻力。 对不少地方政府来说,由于受调控的行业往往是当地支柱行业,对于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地方存在阻力。对受到调控的行业来说,就更不愿意被列入受打击的名单中。比较典型的是钢铁行业,一些钢铁企业对产能过剩调控不以为然,表示虽然被认定产能“过剩”,但钢材卖得出去,而且有利润,企业日子不错。在拟淘汰的钢铁过剩产能中,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年产量为9988万吨,主要是建筑用钢,市场销售据称不错。 事实上,从去年以来,这种来自地方和行业的抵触一直不断,推迟了发改委相关政策出台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在行业调控政策上出现了松动迹象。发改委在近期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控的《通知》中,将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的期限推迟了三年。显然,政策部门意识到了政策的现实执行问题,暂时不想在行业调控上走得太急。 行业调控政策能否推行下去,在相当程度上与调控的理由(或出发点)有关。通过对行业调控的信息跟踪可以发现,调控在企业和地方受阻的理由,主要是“产能过剩”。什么叫过剩?为什么认定某些行业过剩?发改委提出的理由难以让市场信服。实际上,如果这些行业的生产是以世界为市场,不局限于国内市场,那么“过剩”的前提就立刻不存在了。 另一个让市场不适应的是,行业调控的执行实际上是差别化的,各个受调控行业中的大型国企的扩张,近两年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还在加大力度推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行业调控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压缩产能,而是在推动行业重组和并购,提高大型国企在产业中的地位。 在实际的执行中,想必决策部门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和不服。所以有必要就调控政策重点做一些转变。 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防止高耗能行业重新盲目扩张的通知》,提示有些地区又出现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的苗头。在我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严峻形势下,要坚定不移地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和倾向。 7月25日,发改委再次发出政策提示,要求各地“坚决取消违规出台的优惠电价等政策措施”,“无论电力供应处于紧缺或是宽松状态,各地区一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自行制定出台对高耗能企业用电实行电价优惠的政策,已经自行采取优惠电价政策的,应立即停止执行”。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防止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缓解能源环保压力。 发改委在近两天密集公布的政策,明显地显示出调控政策的“打击”重点,已经由过去的强调产能过剩,转向了抑制高耗能行业的扩张。 应该说,与产能过剩相比,高能耗是各个地方和企业不能不承认的硬指标。中央早已将能源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十一五”规划也提出了降低能耗的具体指标,而国家统计局更是把全国各省2005年单位GDP排名,挂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之于众。在当前国内能源瓶颈仍然严重的情况下,能耗与环境问题方面的限制,不仅是全社会都更能接受的理由,也是高耗能产业和地方政府不能拒绝和漠视的理由。 要指出的是,虽然这种调整只是行业调控在执行侧重点上的微调,但其政策影响仍不容忽视。过去那些既被认定过剩、耗能又高的行业,恐怕将会继续待在黑名单中;而部分不在调控名单中的高能耗行业,则有可能进入调控名单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迹象是,据称,发改委针对平板玻璃和汽车行业的具体调控措施,可能会很快出台。相信会有不少的行业,需要重新来适应调控政策的微妙变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