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效用待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 16:41 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聚焦·宏观调控左右间系列报道(一)-本报记者 唐玮

  7月21日,央行发布通知,自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公布之后,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的新调控措施的出台已被众人所意料,不同的是,央行并未选择此前“呼声”最高的加息方式。此后,宏观调控政策走向何方,是否会加息,或者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态势下,若要识微见几并对症下药,考验的不仅仅是央行的“微调”艺术,而且需要综合性调控。

  热度不减催生再调控

  “上半年GDP增长10.9%、二季度GDP增长11.3%,超出了人们的预期,10.9%的速度是近几年半年统计中最快的一次,而且是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确实堪忧。”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周春生向
中国经济
时报记者说。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上半年固定投资同比增长了29.8%,从投资和GDP增长的态势和水平上看,经济已经过热。

  上半年的金融数据也显示各项贷款增加仍较多,今年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

  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也向本报记者表示,现在的基本判断是投资过热所引起经济过热的态势。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的确存在经济加快的事实,但不能认为加快即是过热。经济过热的两个标准,总量失衡、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结构失衡,今年上半年都未出现。

  “这些数据至少表明这一年多的宏观调控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周春生认为。

  “之前加息等措施都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目前调控的直接方法是锁定流动性,现在看来只能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为央行票据毕竟是间接的方法,仍要看交易对手——商业银行接受与否。”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曾刚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杰向本报记者评价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总不能观望不前。”他认为,在目前的经济态势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的效果将不尽如人意。

  上调准备金率效果需要观察

  舍弃此前被广泛预期的加息方式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调控措施效用将如何?

  央行的通知中指出,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是为了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约将一次性冻结流动性1500亿元。此前,自7月5日起,央行已经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0.5%。

  曾刚认为,央行只是针对现在的金融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整,但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于观察,取决于市场尤其是银行系统对其的适应和调整。但仍有几个因素不能忽略,一是银行积累的资产中流动性资产数量仍很多,如短期债券、央行票据等,如果银行仍有强烈的放贷意愿,仍可以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获得资金,超额准备金未必就是其全部可以动用的资金;二是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尤其是在越来越多银行走向上市的情况下。

  袁钢明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商业银行资金头寸还很宽裕的情况下,对其稍加收缩,可能对企业的资金需求影响不大。现在只是把商业银行本可自由使用的资金强行变为不可使用,但那部分可能本来就未被使用。为何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袁钢明回答说,因为目前对于加息的有效性还存在疑虑。

  张立群认为,在货币供大于求之时,提高资金价格的方式并不合适。

  曾刚也分析说,目前的经济态势下加息于事无补,未必能抑制住资金需求,结果反而可能导致资金供给欲望加强,放贷的冲动越来越强烈。

  而加息的预期仍不减,据新浪截至7月24日下午4点的网上调查,约3.5万人中有62.83%认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续还会加息。

  袁钢明提醒说,有观点认为我国的贷款配给与贷款利率无关,提高贷款利率会增加已使用贷款的国有企业的成本。但这种机制是扭曲的,应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和银行的筹资成本,将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因素挤出去,这才是正常调控。

  相对于加息,曾刚则认为,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内,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数量的调控可能更有效果,可能会继续使用。而且,政策本来就是连贯的,要根据市场不断变化而调整。从7月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的反映来看,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更具弹性,短期内对市场的冲击在所难免,中长期内影响则不会太大。

  袁钢明也承认,通过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数量调整的办法将资金收走,进而控制贷款,现在看来更符合央行“微调”初衷,若经济热度仍未减可能会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显然比行政性的压制手段好得多。”

  综合调控为宜

  张立群认为,要将货币总量偏大的问题放在长期考虑,并使用综合措施。货币总量偏大主要需调整国际收支的失衡,解决此问题需要综合性的措施,如调整利用外资政策,使利用外资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汇率的浮动幅度可以适当的放宽一些;适当加快资源型产品的进口,同时加大海外的资源开发步伐。

  王小广分析,必须双向调控,既收缩货币又抑制货币需求。现在已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缩货币,也需要利率方式或对投资设定门槛来抑制货币需求。

  “现在货币总量偏大的情况下,尤需要把好土地闸门来稳定投资,同时也可以提高投资的准入标准,在环保、资源利用上适当提高门槛,也可以公布各地方能源消耗指标,将其列为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但张杰指出,目前的环保项目已经成为地方追求经济增长的投资项目,解决投资过热的症结在于把责和利都落实到地方,让其自我约束,自担风险。

  周春生认为,紧缩的财政政策可能比紧缩的货币政策更有效果。在上调准备金率收缩流动性的同时,可以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地方政府。

  但是,王小广则指出紧缩的财政政策不可取。“去年的经济普查中表明,政府的消费支出在GDP的比重为26%左右,常规年份的比重是21%-22%左右,说明近年来政府在消费需求中占了重要地位,控制政府消费的话,最终消费可能更偏低了。”

  “除非是降低政府的投资,适当收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可以更多偏向于农村建设。而且调整政府投资的结构,增加医疗、教育、低保等公共服务部门的投资。”王小广补充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