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宏观调控还会怎么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08:25 每日经济新闻

  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后

  主持人: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有关投行专家指出,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继续依赖央行通过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来抽离市场上的流动资金,而不是通过人民币大幅加速升值。而在提升存款准备金率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在本季度升息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然而,中国经济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基本面没有变化,按照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而减少的1500亿元流动性资金,相对于10多万亿元的银行存款以及数万亿元的国际投机资金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因此,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是一种继续调控的姿态,但面对继续狂热的经济预测,接下来宏观调控还有什么招呢?

  大众评判台

  “信号”

  白先生:是一种紧缩信号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控制现在市场中流动性过大的问题,和公开市场业务一样是流动性的直接回收,其作用比加息更管用更直接。而且央行的举动更多是一种紧缩的信号,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冯平涛:不挤出流动性,只能产生巨大泡沫

  国际金融上有一个蒙代尔不可能三角,资本管制、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固定

汇率三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中国现在已经控制了两个:资本和汇率,所以货币政策只能跟着美国人走了,人家加息我们就得加息,要不然
人民币升值
压力太大。现在市场上流动性过剩是很可怕的,很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如果不挤出这些流动性,只能不断推高资产价格(包括
房地产
)并且产生巨大的泡沫。

  吴敏: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要谨慎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力度较大的政策工具不应经常轻易调整,央行应尝试其他手段,可以是行政性的窗口指导工作,也可以动用市场化手段,比如提高利率。在现在股市下跌的状态下,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要谨慎。

  “行政”

  殷菲菲:只有动用行政手段

  中国GDP增速过快,楼市过热导致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在没有更多投资途径的前提下,大家当然涌进楼市。如果单纯想依靠市场规律来控制是不可能的,只有动用行政手段。

  王小姐:要打击楼市只能从行政入手

  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表面看起来红红火火,GDP连年攀升,但攀升的背后是楼市的疯狂上涨,这只能表明中国经济的不健康发展。楼房是老百姓一生中最重要也是必须的消费品,如果市场混乱,必然导致消费信心大降,要想打击楼市的不正常发展,只能从行政入手。

  丁文波:抑制银行信贷资金过快增长

  无论是加息,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的用意都是为了抑制银行信贷资金过快增长。商业银行应该优化资产结构,追求效益最大化、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商业银行更要审慎地发放贷款,严格控制信贷规模。

  陈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是否行得通

  央行在近两年接连打出一系列重拳,先是“国八条”,后是“国六条”,现在又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依我看来,这些行政措施全是针对楼市。政府已经很清楚楼市现在的混乱状态,也在表明自己的立场,但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后,楼市的涨势先是偃旗息鼓,后又开始疯狂反弹,所以楼市在近年的实际情况是一直在涨,所以我不得不质疑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是否行得通。央行在出台这些措施以后,是不是应该再考虑附加其他的一些手段,使这条路走得更实在一些。

  话题策划主持凌建平 MSN主持祝裕

  ◆沸点特稿

  中国需要更高的利率及更灵活的汇率制度

  RobSubbaraman 雷曼兄弟首席亚洲经济学家

  从2002年初开始,中国的GDP在该地区表现相当突出,近期的紧缩政策可能会使中国下半年的GDP增长减速,但鉴于上半年的强劲增长,整个一年GDP增长率有望达到10。

  我们认为新的预测所面临的风险可能是负面的。随着美国经济放缓,亚洲的出口前景愈加黯淡,并且由于国内销售萎靡,公司可能会很快开始按比例缩减资本支出。亚洲地区一些高度开放的经济体也正暴露于美元危机、禽流感大流行以及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之中,我们认为不应低估后者的风险。我们已经把对中国2006年GDP增长的预测上调至10,但其经济增长缺乏质量。

  中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度,并且过度投资导致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投资过度以及消费不足已经使经济失衡,并越来越依赖出口来避免长期过度供给。中国需要更高的利率以及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导致更加坚挺的人民币)。而中国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试图减少过度的流动性并使过度投资降温,这一逐步的方法可能会产生短期影响,但不可能成功解决问题。亚洲(日本除外)的经济基本面———包括稳若磐石的国际收支、稳固的公司资产负债表以及更加健康的金融业———仍然良好,我们依然维持亚洲货币在中期存在很大的升值空间的观点。积极性的机构力量,例如崛起的中产阶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都将持续下去。因此,我们对该地区的中期前景的乐观态度没有改变:但亚洲新格局的转变进程很可能要等到下一个经济上升周期才会继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