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VC乱世怪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 12:14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VC者 言

  近一年来,中国的创业投资(VC)市场颇为喧嚣——大量热钱涌入、无数新的创投公司及基金成立、动辄号称千万美元量级的投资案子层出不穷,还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似乎谁投得又多又快,谁就是VC界的“实力派”。

  于是,在“实力派”的名头下,大家纷纷迅速出手,不求最好,但求最快。有业界人士描述为,递名片时都不看对方一眼,颇有些舍我其谁的态势。

  或许,VC这个行业骤冷后而又骤热所带来的这种变化,让人一时还真难以适应,于是林林种种的怪象也随之而来。

  真假莫辨的“框架协议”

  如果一个创业者告诉你,说他手上已经有了三五个“框架协议”(term sheet),正在挑选中,而且还在寻找条件更优惠的term sheet。你无需感到惊诧。

  虽然term sheet通常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毕竟是未来可能达成的投资交易的原则性规定,一旦创业企业接受了term sheet,就意味着双方已经对投资条件的框架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投资者需要和创业公司进行多轮沟通,并在投资意向及相应的条件基本确定之后才给出term sheet。

  对于投资者轻率抛出的term sheet,创业者可能会以为是件好事,其实不然。相反,创业者可能是最早也最易受其伤害的。

  term sheet中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只是对于锁定期的约定:即创业者在签订了该协议后,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再和其他投资机构洽谈,锁定期通常为3个月。如果该term sheet本身并不是经过认真考虑后发出的,很可能3个月过后,投资机构依然未能确定该项投资,而创业企业则失去了融资的最佳时期。另外,还有的创业者因收到这类草率的term sheet,错误估计了自己企业的价值,同样失去了融资机会。

  草草了事的“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是投资流程中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其结果是决定投资与否的关键,同时也会对投资的条件产生重要影响。以往人们常常告诫创业者,要对尽职调查充分重视,并进行完整的信息披露,否则可能导致融资失败或融资成本提高等不利后果。但如今,却常常是投资者为加快投资速度而忽视尽职调查——缩短调查时间、减少调查项目、对很多调查中涉及的问题得过且过。

  草草了事的尽职调查,短期看有利于在热潮中争夺好的投资项目,但从长期看,却可能是投资后发生问题的根源。程度较轻的可能只是带来投资后双方的摩擦,程度较重的可能让投资方重新审视当初的投资决策是否是个失误。

  虚实难分的“投资金额”

  大约在两三年前,千万美元级的投资案例在中国是相当难得,已经可以被归入“大额投资案例”的行列。而如今,隔三岔五就能听到某某公司获得千万美元投资的传闻。但事实是否如此,还真不一定。

  有据可查的一个案例是,在2003年上半年,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

分众传媒获得软银中国“数千万美元”投资,更有言之凿凿者说是4000万美元。但实际上,2003年软银中国对分众传媒的第一轮投资还不到100万美元。

  近一年多以来,这种投资“浮夸风”有愈演愈烈之势,诸多新近融资的互联网相关公司,其实际融资额相对于媒体报道的数据几近可以打个五折。这种“浮夸风”,有的时候可能是媒体的误传,有的时候也是企业或投资机构有意而为之。

  一飞冲天的“公司估值”

  与虚实难分的投资金额互为呼应的是越来越高的公司估值(Valuation)。人们仿佛又回到了“梦盈率”的时代。业界甚至开玩笑说,每过一周,公司估值就会翻一番。而那些正在融资的公司,看到新闻报道上与自己类似公司的超乎想象的融资金额,当然也要狮子大开口,否则似乎就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过高的公司估值,使得有些创业公司拿到超过它实际需要的钱。所谓“钱多坏事”,既然资金富裕,创业公司于是开始快速地烧钱。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烧钱”当然难以带来相应的公司成长,这迫使他们进入调整甚至裁员的过程——烧完了上一轮融资的钱,浪费了两年宝贵时间,公司又回到了原点,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创业团队、公司雇员,还是投资机构,实际上都受到了伤害,没有受益者。

  装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组合”

  创业投资讲究投资组合(Portfolio)理论,其组合的含义包括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时间的投资组合,这样可以避免因一些不可控制的风险造成的投资整体损失。

  但是在越来越讲究出手速度的今天,投资者们似乎抛弃了传统的组合观点,恨不能一年之内就把所有的资金投放完毕。有的基金在去年刚做完募资,今年就投完了一大半的资金,明年又要开始进行下一轮募资了。

  如果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趋好,境外

资本市场也蒸蒸日上,如此集中的投资,可能会大获全胜。但如果在一两年后环境发生变化,也有可能会是满盘皆输。事实上,国外很多基金投资人(LP)已经对这样的投资速度表示了忧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