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在就业与发展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 16:25 金时网·金融时报

  强兴华

  每一年的夏季,是大学生的毕业季节,也是不少人痛苦的季节,因为这些毕业的大学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业。其实,痛苦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还有他们的父母。“儿子找工作的事让我头疼———大学毕业,几段临时工做完就没有着落了。”5月8日,陈同文在上海市虹口区自己简陋的居室接受某媒体采访时,面色严峻地向记者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年预计接近百万大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日益严峻。“毕业即失业”在一些大学生那里,成为不得不接受的痛苦现实。

  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

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今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口为2500万人,而今年有可能新增的工作岗位仅11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达1400万人,这个数字比去年增加100万人。显然,今年新增的岗位远不能满足就业需求。

  就业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就有可能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如何强调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道理虽然摆在那里,也为大家所接受,但要解决问题,还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现实之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当然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这里的“大”,不仅是指人口与劳动力绝对数量上的庞大,更指的是,与中国现实的资源禀赋相比较,中国的人口与劳动力在相对数量上也是庞大的。也就是说,以中国现有的资源,在现有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并不足以保证现有中国劳动力充分就业。现实之二,就是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地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有人说,经过二十几年来的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无就业发展阶段。这种说法当然过于绝对,也未必可能与现实相符。但就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说,经济的发展一般会带来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前一个提高会导致每一个劳动力将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从就业的角度来说,也就是社会吸纳每一个劳动力所需要的资金总量将会不断增加;后一个提高则意味着每一个劳动力将会有更多的产出,更少的劳动力将能够支撑起更多的经济增长,从就业的角度来说,就是劳动力之间将会产生排斥现象。因此,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如果现有的发展模式不改变,发展对于劳动力吸纳的边际作用将会越来越小。这一规律已被先发国家的经验所证实。不幸的是,目前的中国也正处于这一发展轨道上。在这一轨道上,无就业增长虽未必与现实相符,但仅通过简单的经济增长,显然也不可能完全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现实之三,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几乎是一种必然现象。因为只有存在着失业即劳动力过剩,劳动力之间才会有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转才有可能。这一情况当然与目前中国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不符,但却有可能符合某些特定行业的情况。这也是我们讨论中国就业问题时所必须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从上面这些情况出发,要使中国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首先,解决就业问题,还是要靠发展。现有的发展模式,虽然就业的边际效应不断减少,但是,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发展,就一定能够带来就业的增长。何况,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的增长,也能够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其次,要充分注意从解决就业问题的角度,改变发展的模式。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必须厘清。一是科技进步与就业的关系问题。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但科技进步所促成的发展,未必一定会对就业产生排斥作用。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能会需要更高的科技含量。例如,开发与发展绿色农业,就能够做到发展与就业很好的结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许是一条更适合中国这一人口大国的发展道路。二是就业与资源的问题。任何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的消耗,但有一些发展,在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却只需消耗相当少的资源,例如体育文化产业。这些产业,切合中国人口大国这一现实,也是今后中国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即所谓的发展“软实力”)。如果我们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发展模式就会有较大的改变,发展与就业的矛盾也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最后,我们所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公平就业问题。据报道,目前我国一些垄断行业的劳动者收入已与一般行业的收入形成了明显的落差,即便是在垄断行业内部,同一工种不同身份的就业者,其收入差距也相当大,甚至能够达到十几倍的差距。这种非市场因素所形成的收入差距,一是扭曲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由此产生的过低的收入,也改变了就业的性质,产生了有工作而没正常收入的现象;二是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增大了就业问题的解决难度。因此,只有打破不正当垄断,矫正被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市场经济才能在就业方面发挥出正常的功效。

  发展的目的是“以人为本”,而只有做到充分就业,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就业问题,就是切实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