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升级风险管理 推进渐进汇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 03:48 21世纪经济报道

  7月21日,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周年。2005年的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这意味着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2006年7月2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18:1,较汇改时设定的8.11升值1.5%。

  人民币升值幅度并不大。但这1.5%的涨幅,却包含着汇率改革的很多重大举措。在这一年里,中国央行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人民币做市商制度、外汇一级交易商、询价交易方式,等等。汇率机制的弹性在增加,每日汇率的浮动区间扩大,某些交易日接近千分之一点五,比较以往有所增加。而且,人民币兑美元呈现出有涨有跌的迹象,而不是一路升值。但是,美国等国家仍然在推促人民币升值,中国央行承受的压力有增无减;与此同时,央行还承受着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经济压力,外汇占款过高导致流动性过剩,它必须增发票据回收流动性,利息支出与日俱增。

  目前的焦点是流动性过剩,很多专家建议央行加快

人民币升值步伐,以缓和信贷扩张。他们还认为,人民币浮动区间应该扩大。央行当然也想增加汇率弹性,并且为此做出了努力,但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阻碍了它的步伐,那就是波动幅度大可能带来汇率风险,使外贸企业遭受损失,进而损害中国经济。

  央行对企业如何规避汇率风险非常重视,曾经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基本适应新的

人民币汇率机制,证据是进出口继续增加。看来企业汇率避险能力提高了。

  但央行对这个结果显然不能乐观,因为调查中也发现,企业避险工具使用规模偏小,避险能力有待加强,而商业银行相关金融服务也有待改进。

  目前企业采用最多的汇率避险手段是贸易融资,但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也只有31%使用这种方式。这种避险方式,就是及时地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提前锁定收汇金额,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这种手段的主要用途是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用于汇率避险则只能算是初级。目前还能够起到避险的作用,是因为人民币是单向升值,而且幅度不大。

  一旦人民币较大幅度地双向变动,企业一味地将外汇及时兑换成人民币,如果遇到人民币贬值的情况,就会遭受损失。就是这种初级手段,也不是太多企业积极使用,因为费用较高(因为国内银行外汇结售汇头寸受到限制,持有的外汇比较少,不能及时、充足地为企业提供外汇资金,还需要向其他银行甚至是境外的银行借贷,费用自然居高不下)。

  更为高级的避险手段是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国内推出的衍生产品有远期结售汇和外汇掉期,期货和期权还没有成熟。根据调查,有28%的企业通过金融衍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意愿并不强烈,因为汇率变动幅度小,而且是单向升值,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衍生产品的

性价比不高。而银行也不是积极地推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因为它们难以找到对冲工具,规避自身的汇率风险,这又是因为国内银行外汇头寸受到限制,参与投机交易的行为也受到限制。

  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要获得长足发展,从而成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有效手段,还需要放宽结售汇管制,使得银行持有充足的外汇,并且允许它们适度进行投机交易。一年来,央行已经对银行、企业、个人放宽了结售汇的限制,但既然外汇储备仍然在持续增加,口子还可以开得更大一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