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国经济增速为什么没有慢下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 01:18 经济观察报

  7月21日,央行宣布提高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8月15日开始施行。距离上一次调整准备金率的政策生效仅有半个月。这种操作力度,前所未有。说明央行对形势的判断极不乐观。

  中国停不下来了。二季度GDP11.3%的增长速度创下了自1995年以来的峰值。过去三年中,决策层的努力似乎并未让这列飞奔的经济列车慢下来。这一速度出乎所有经济学家的预期,部分分析师甚至认为,经济热度已可以与1993年相比。

  惟一不同的是,消费物价指数(CPI)仍在合理区间,这也足以使那些乐观派相信,如此高速度有充足的理由——困扰中国的电力、煤炭和运输瓶颈没有重来,高增长、低通胀不正是期待中的理想状态吗?

  我们认为,在这种乐观的情绪中更需要理性的观察。

中国经济的主引擎仍然是投资和出口,而这两者均不具持久的推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破坏性因素却有逐步放大之势。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投资加速背后更多的体现了一种政治生态,政绩导向和明年政府面临换届的叠加效应为投资引擎填充了更多的燃料;而且,投资加速已偏离结构调整的目标,一些本该为竞争淘汰的项目得以重生,也暂时缓解了所谓过剩行业可能面临的危机。

  决策当局早把内外贸平衡作为政策目标,出口拉动下顺差居高不下,导致贸易摩擦频繁,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争端正从发达国家市场向发展中国家市场蔓延;而人民币因此面临持续的升值压力,也是货币政策举棋不定的根由。

  基于对潜在风险的认识,2003年中,决策部门就已开始轻踩刹车。以收紧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为主线的调控,意在使经济驶入更稳健的增长空间。需要观察的是,虽然此后政策频出,为何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却反而爆发出一飞冲天之势?

  我们的解释是,中国经济的“刹车”出了问题。换个说法,即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传导过程中被人为扭曲了,政策效果因而大打折扣。

  无论是加息、提高准备金率还是通过窗口指导,过去几年间收紧流动性的努力似乎收效甚微。这意味着紧缩政策最终并没有有效传导到商业银行层面。而过去几年正是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改制上市冲刺之年,无论是提供一份漂亮的报表取信于投资人,还是给股东一个好看的年报,加速放贷始终是市场化压力下的理性反应。

  过去几年中,中央财政为了配合货币政策,确实放慢了投资脚步,国债甚至一度只进不出。但是地方的反应却与中央截然不同。经济高速增长和

房地产价格飙升为地方自主投资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加上商业银行主动与地方政府联手,银政合作更为地方项目火上浇油,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信贷一紧再紧,一些地方的投资增长却可以轻易飙升到50%以上。

  宏观政策面对的困境为那些主张行政调控的人提供了依据。但这绝不意味着市场的药方对中国经济之疾患束手无策。行政手段见效固然快,但行政调控却更有可能诱发经济的大波动,中国经济恐怕难以承受硬着陆风险,以及由此可能出现的新增银行坏账。

  央行此次的操作恰恰表明,市场问题仍需用市场手段加以疗治。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恰恰证明其行为方式更像自主的市场主体。市场化的手段没有发挥效力需要检讨,着力的方向应该是权衡药方是否对症,用药力度是否恰当。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